贸易仍是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推动力 未来将出现新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中证报APEC会议报道组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期间,参会嘉宾、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接受了中国证券报独家专访。田国立表示,历史经验表明,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未来贸易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人民币国际化将从跨境循环逐步向离岸循环跨越,新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还会出现。未来中行将进一步巩固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建立以人民币定价的汇率和利率产品体系,统一集团内人民币清算系统。
贸易是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推动力
中国证券报: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显示,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目前累计突破1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往来的第二大支付结算货币。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田国立:近年来,国际货币职能从结算货币、交易货币、投资货币向国际储备货币提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民币在外贸进出口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达4.63万亿元,分别是2009年、2010年的1200倍和9倍。当前,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在国际信用证和托收交易等贸易融资活动中的使用份额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13年末,全球已有22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人民币跨境收付,比2012年末增加16个。境外参与提供人民币支付清算的银行超过2000家,陆续形成香港和新加坡、伦敦、卢森堡等离岸人民币中心。国际货币职能不断向更高层次演进。尼日利亚、泰国、南非、白俄罗斯、印尼等国已明确表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俄罗斯、智利、沙特及欧盟等也正积极研究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的可行性。
展望未来,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呈现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一是贸易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在美国及欧元区国家对外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较高。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结算使用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将成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力量。2012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据商务部预计,2015-2016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可能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
三是跨境循环逐步向离岸循环跨越。跨境循环向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入了大量人民币资金。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境外的外汇交易、债券发行、投资借贷等活动将更加活跃。未来还会出现新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形成越来越广泛的离岸人民币循环网络。
推进欧非美洲地区系统整合
中国证券报:2014年以来,中行先后成为法兰克福和巴黎人民币清算行,清算网络进一步扩大。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提速,中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也面临同业的激烈竞争。中行如何巩固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优势?
田国立:中行将进一步巩固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优势。一是积极推进创新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2014年以来,中银集团发挥多元化、国际化优势,在新兴领域和离岸市场不断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新产品,比如率先成为人民币对新西兰元直接交易做市商;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伦敦证交所先后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未来,中国银行将进一步推进集团在欧非美洲地区的系统整合,为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发展提供系统和平台保障。
二是积极参与人民币定价机制培育。今年9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启动。凭借在海内外清算业务中积累的传统优势及黄金市场上的重要影响力,中国银行成为黄金国际板重要的资金结算银行。未来中行将考虑以此为基础,积极参与建立以人民币定价的汇率和利率产品体系,使各类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加有效管理自己的风险敞口,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服务全球的一体化清算网络。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建立起涵盖在岸、跨境、离岸三种清算模式的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中国银行在央行指定的九大人民币清算中心独占5席(香港、澳门、台湾、德国、法国)。未来,中国银行将依托全球统一支付平台,无缝连接集团海内外机构,境内直连人民银行系统,境外与各国央行、清算所或交易所系统对接,统一集团内人民币清算系统,形成覆盖全球的高速公路,实现集团全球人民币业务跨时区、跨产品,自动化、标准化处理与管理。
企业走出去助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证券报:在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的背景下,中国银行如何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田国立:实际上,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企业“走出去”可以成为释放国内过剩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主要传统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与此同时,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新兴的建筑市场,钢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这些都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中国实体经济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业不应该缺席,中国银行既要为中资企业“走出去”铺路、架桥,更要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桥头堡,不断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为此,中国银行正在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路线图,一方面以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快全球化分支机构的设立;另一方面采取与代理行合作的方式,迅速扩大全球服务网络。此外,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发展网络金融等方式,实现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互补、互动和协同,力争国际化平台可以在跨时区、跨国家、跨币种的维度上实现7×24的无缝隙持续服务。
其次,搭建海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间的桥梁,为客户提供“组合拳”式的金融解决方案。“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非合作等,带动了一大批战略性大项目。中国银行将发挥全球网络布局和多元化业务平台优势,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跨境和多元化穿透联动,帮助客户用好海内海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客户提供“组合拳”式的金融解决方案。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为其提供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工程保险等服务;对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可为其提供财务顾问、并购贷款、投资银行、融资保函、保理等服务;对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可为其提供跨境现金管理、订单融资、大宗商品融资、福费廷、外汇资金等服务。除定制化的产品方案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化的跨境融资和服务平台,延长客户价值链,创造银企双赢。
最后,中国银行将构建全面、领先的全球人民币业务产品体系,丰富人民币交易工具及衍生品,推出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与结算等业务,着力开发离岸人民币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离岸、在岸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模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