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精选层转板“填权”行情启动 有公司4月以来暴涨66.84%

每日经济新闻

  最近,之前被市场打入“冷宫”的新三板精选层板块悄然躁动起来,不少精选层公司在除权之后逐渐走出“填权”行情。比如永顺生物今年4月份以来涨了66.84%。

  有分析认为,近期一些精选层公司上涨与市场对转板预期的炒作有关。今年2月底,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实施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试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在精选层连续挂牌满1年且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公司即可申请转板。而现在距离首批精选层公司挂牌满1年已不足两个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今年二季度之前,各机构对精选层公司的关注度还比较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只有两家精选层公司有机构持股,分别为诺思兰德、连城数控。不过自今年二季度以来,券商等主流机构对精选层公司调研的频率明显增加。

  多只个股放量加速上涨

  Choice数据统计,截至6月8日收盘,今年4月份以来,在所有精选层公司中有18家公司的涨幅超10%,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累计涨幅还不足4%。其中永顺生物、贝特瑞、鹿得医疗、富士达等6家精选层公司的区间累计涨幅超过了30%。区间累计涨幅最高的为永顺生物,高达66.84%。

  尽管A股市场最近呈现横盘震荡格局,但多只精选层个股却开始加速上涨,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据Choice数据统计,在上述6家4月以来区间累计涨幅超过30%的精选层公司中,有5家为去年7月27日首批挂牌的精选层公司;而在10家4月以来区间累计涨幅超过20%的精选层公司中,有8家为去年7月27日首批挂牌的精选层公司,占比达80%。

  有分析认为,上述这些精选层公司近期大幅上涨与市场对转板预期的升温有关。

  今年2月底,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实施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试行办法。根据试行办法,转板公司需要符合科创板、创业板定位及首发条件,符合相应的上市标准等,此外,转板公司应当在新三板精选层连续挂牌1年以上,并满足股东人数不低于1000人、公告日前60个交易日内累计成交量不低于1000万股等条件。也就是说,现在距离首批精选层公司挂牌满1年已不足两个月。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此前曾向记者表示:“今年7月,首批精选层挂牌企业中便将出现符合条件的转板上市公司,我们预计年内便能见证首批精选层公司的转板上市,届时将真正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第二第三批挂牌的精选层公司近期的市场表现就相对较弱。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6月8日收盘,去年7月27日挂牌的首批精选层公司自今年4月以来的平均涨幅为12.6%;而从去年11月开始陆续挂牌的第二第三批挂牌的精选层公司自今年4月以来的平均涨幅为6.6%。

  业内人认为是短期炒作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有转板预期存在,但近期市场对一些精选层公司的追捧不乏短期炒作的意味。

  例如上述10家4月以来区间累计涨幅超过20%且为去年7月27日首批挂牌的精选层公司中,有7家精选层公司截至今年4月1日的总市值不足30亿元,属于典型的小盘股。相比之下,部分虽然同样为首批挂牌且同样有转板预期的精选层公司,则因为市值已经较大而近期的市场表现相对一般。例如堪称首批精选层公司中“第一牛股”的连城数控今年4月以来表现滞涨,而截至今年4月1日,其总市值已近180亿元,居所有精选层公司首位。

  对于近期精选层板块的躁动,某券商研究所新三板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的预期是,到今年底有4~5家精选层公司能实现首批转板,“先知先觉的永远是少数人,等多数人都认可了,行情就接近尾声了”。

  就投资机会来说,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研报称,未来转板上市模式下,由于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在精选层期间已经开始,因此相对IPO途径来说达产后贡献利润时间更早。未来精选层转板上市投资收益将在精选层挂牌期间释放一部分,转板上市后继续释放一部分。多个案例表明,对于具备“特精专新”特性的成长型公司来说,长期持有或比转板前后卖出更能带来超额收益。当然投资者也需根据资金性质、时间目标和收益率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精选层公司转板预期增强,机构对精选层公司调研的频率明显加大。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3月以来,已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的精选层公司总共有4家,分别为龙竹科技、诺思兰德、永顺生物、翰博高新。

  从上述调研情况来看,各路券商的调研热情最高。例如5月20日至6月3日,对翰博高新进行调研的7家机构均为清一色的券商。而在5月18日对永顺生物调研的7家机构中,有5家为券商,其中不乏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头部券商。另据披露,4月27日至5月12日,有近20家机构对精选层公司诺思兰德进行了调研,其中就有11家券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