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挂牌新三板是当时的最好选择”!这家农化龙头称等来了精选层的机遇

曹晨证券时报·新三板论坛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站在颖泰生物位于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园区的总部内,感受到公司研发中心工作人员的忙碌:农药研发车间内的仪器,挂满了细细长长的管子,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化学制剂;实验室里,不同色温下各种农作物正在接受药物试验……

  作为植保行业龙头企业之一,颖泰生物在农化行业深耕十八载,目前主营业务已经形成了农药原药、中间体及制剂产品的一体式产业链商业模式,而注重研发投入可以说是颖泰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近3年公司研发费用接近6亿元。

  2020年,农化行业普遍受到疫情较大冲击,但颖泰生物经营业绩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5.48%至3.25亿元,这也成为新三板市场关注的焦点。

  颖泰生物在新三板挂牌已经五年有余,业绩也实现翻番,公司于2020年7月实现公开发行,募集资金5.45亿元,是首批挂牌精选层的企业。那么,公司业绩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作为A股上市公司华邦健康的控股子公司,颖泰生物在新三板如何发展,登陆精选层又给公司带来哪些帮助?颖泰生物董事长王榕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详解公司发展与未来规划。

  行业集中度将上升

  “颖泰生物初创于2003年,公司的十多位创始人大部分来自农业大学,一开始的业务模式是给熟悉的跨国公司提供一些次新的非专利化合物小批量的供应,因此,最初公司经营是靠农化领域研发和贸易的两端的轻资产模式。”回顾起颖泰生物的发展历程,王榕向记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随着客户需求和商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颖泰生物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于2011年,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重组并入上市公司华邦健康报表。

  据介绍,此后,考虑到农化行业的发展趋势,颖泰生物从轻资产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为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江西五省的主要七大生产基地的布局。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的销售收入已经处于国内农药企业前列,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王榕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农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自产产品主要包括农药原药、制剂及中间体,涵盖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三大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农化行业将迎来新变化成为业内共识。王榕说,2020以来,受新冠疫情和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等影响,粮食安全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农药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环保推动了农药行业革新,中小产能及落后产能被不断清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从严的环保标准-有利于达标的优势企业,给予项目审批及扩产机会,加之资本加持,优质龙头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进入强者恒强的发展状态。”

  行业面临的另一大处境是,2020年以来,化工原材料涨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此,王榕认为,农药下游企业对价格较为敏感,行业普遍面临涨价的问题。

  “农化行业的基础原料石油价格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就公司而言,今年会着手内部运营管理结构性调整,各线条全面梳理与降本增效双管齐下,此外将根据生产计划、材料库存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制定采购方案,同时,不断调整优化供货渠道等,与供货能力强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他对记者说道。

  新项目将成业绩增量

  2021年3月31日,作为首批精选层企业之一的颖泰生物发布了2020年成绩单。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25亿元,较上年增长17.56%;归母净利润3.25亿元,较上年增长15.48%,在去年的疫情影响下可谓实现逆势增长。

  对此,王榕告诉记者,农药行业在2020年一季度受到疫情冲击较大,员工返厂和工厂开工受到严格限制。不过,虽受疫情影响,但随着国内春耕的到来,农药化肥的需求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去年二季度和三季度,颖泰把握市场机会,同时结合行业情况有效调整价格,去年全年产品销售增量得以体现,营业收入达到历史近高点63亿元。”

  细分来看,颖泰生物的产品主要分为自产产品和贸易产品。2020年,公司自产农化产品收入增幅为12.63%,而从地区来看,去年国内销售收入出现较大增幅。

  据王榕介绍,公司在浙江、江苏等省份完成生产基地布局,逐步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产产品为主的生产型企业。因此,近年来公司主动调整经营战略,增加自产业务占比,减少贸易业务的业务占比。

  另一方面,2020年,颖泰生物竭力降低疫情影响,优先确保国内市场春耕等需求,通过价格策略的调整,开拓国内市场空间,国内销售收入较同期增幅43.07%。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公司在农化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之一。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1.91亿元,若把时间拉长,近3年公司合计研发投入近6亿元。

  “在农化行业中,颖泰的研发能力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开发和投产的数量上,公司已经达到业内领先的水平,每年保持2亿左右的投入,下一步,公司将强化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让生产能力持续得到大幅提升,研发领域将是公司持续投入重点。”王榕说。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成为了公司今年业绩增长的驱动力。4月27日晚间,颖泰生物公告称,一季度营业收入16.88亿元,同比增长19.9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328万元,同比增长16.59%。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榕对未来的业绩增长也信心满满。战略上,公司启动了颖泰总部和子公司两级“3+2”五年战略规划,目的是以产品和业绩为导向。另一方面,公司优势项目加快落地。“上虞颖泰是公司重要的农药原料药生产基地,今年年底前,上虞颖泰4000t/a硝磺草酮将实现建成和投产,预计实现营收增量2至3亿元。随着其他项目的投产,公司产量和收入将还有较大增量。”

  回溯去年实施的新三板公开发行,颖泰生物募集资金的投资主要方向是“农药原药产品转型升级及副产精酚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募投建设项目完成后,上虞颖泰将最终形成4000t/a硝磺草酮、4000t/a嘧菌酯、3000t/a戊唑醇的生产能力,以及提高对副产精酚的利用能力,实现新增1000t/a乙氧氟草醚产能。本项目预测经济效益情况良好,项目分期建设并逐步实现达产。

  等来了精选层的机遇

  “挂牌新三板是我们做出的挺有前瞻性的决定,这也是我们当时唯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回顾公司挂牌新三板以来的经历,作为颖泰生物创始人之一的王榕有所感概。

  颖泰生物于2011年被A股上市公司华邦健康收购,于2015年下半年挂牌新三板,当时华邦健康持有公司89.98%的股权。

  王榕解释称,作为A股上市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彼时尚未有分拆上市的政策,颖泰生物只能作为华邦健康农化业务板块事业部运营。“我们和华邦一起沟通,在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这样既保持了公司作为农化板块事业部的独立运营,也让公司能够独立接受资本市场监管,作为一个独立的规范治理主体,使公司类似于获得了第二次创业的发展机会。”

  “我觉得我们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把自己等同于A股公司来看待。”王榕告诉记者,颖泰生物在信披、公司治理等各方面一直都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则来对标。“公司现在的业绩规模,规范程度已达到上市公司水平。”

  “新三板改革的步伐一直向前,我们见证了新三板市场最近5年多的改革。”他说,挂牌新三板以来,公司一路发展向好,同时享受到了新三板持续改革的红利。2015年挂牌时,公司完成了第一次的非公开发行;2016年跻身第一批创新层企业,同年又以发行股份购买上市公司旗下资产完成了第二次扩张;2020年成为第一批挂牌的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并募集到5.45亿元项目资金。

  从创新层到首批挂牌精选层,颖泰生物堪称新三板市场的佼佼者。公司申报挂牌精选层时一路“绿灯”通行,在多项程序上均属领跑:颖泰生物是首家通过精选层辅导验收的公司,辅导期历时不到一个月,还是首家申报、首家上会、首家获得证监会发行批复、首家实施新三板公开发行的精选层企业。这与公司一直以来的经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规范运行密切相关。

  相比创新层,精选层监管更为严格,被业内认为已经逐步向上市公司看齐。“我们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同时也是新三板公众公司,一直都是规范地运营,挂牌精选层自然能很从容地适应。”王榕欣慰地说道,“可以说在把握好基本方向、做好功课后,我们终于等来了时机。”

  在二级市场上,进入精选层至今,公司股票成交活跃度比之前明显提升。数据显示,从2020年7月27日精选层“开市“以来,颖泰生物累计成交超2.3亿股,累计成交额超过13亿元,远超2019年全年。从股价表现来看,挂牌精选层以来公司股价走势较为平稳。

  对于精选层股票的市场表现,估值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王榕则认为这不是关键的。“我觉得更重要的并不是估值问题,而是流动性。在流动性充裕的市场,一家业绩规模不小的企业,总会被市场认可。”王榕同时希望精选层更多的配套改革措施推出,在精选层转板机制落地后,包括交易、再融资,甚至还有再降门槛等方面的改革也值得期待。他说,“配套红利落地完善,精选层越来越好,更有利于颖泰生物的发展了。“

  至于是否有转板安排,王榕表示,公司将根据分拆和转板上市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条件自测,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审慎评估决策。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颖泰生物保荐代表人孔辉焕曾谈到,转板机制进一步拓宽了挂牌公司的发展和融资渠道,激发了精选层的市场活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借助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契机,公司将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关机制落地情况、内外部支持情况等因素,酌情考虑是否申请转板以及申请哪个板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