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前8月定增规模下滑近五成 新三板定增市场企稳迹象初显

胡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全国股转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三板企业定增规模大幅下滑,1-8月完成定增次数与金额较去年同期接近腰斩。由于缺乏足够的增量资金入场,今年新三板定增结构出现明显分化,资金向优质企业明显倾斜。同时,不同行业融资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业内人士指出,在资金链趋紧的大背景下,新三板定增市场短期难以明显好转,但定增市场企稳迹象初步显现。

  发行制度亟待优化

  从整体上看,今年1-8月新三板定增市场不甚乐观。业内人士表示,近期新三板定增市场出现企稳迹象。从全国股转公司高层近期发言来看,新三板融资制度改革将继续推进,现有发行制度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王文翌指出,8月完成定增次数较7月增长32%;8月新三板拟募资总额为59亿元,环比增长4%,拟募资金额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杉杉能源、天士营销、随锐科技,分别募资20亿元、7亿元、2.5亿元;从定增市盈率情况看,8月新三板定增市盈率中位数为17.3,较7月份的12.4大幅反弹,与6月份的数据17.4大致相当。总体而言,8月新三板定增市场出现企稳迹象。

  8月24日,杉杉能源公布定增计划,拟以24.19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8267.88万股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20亿元。梳理发现,杉杉能源此次20亿元的定增方案为年内新三板非金融类企业融资金额最高。若包含金融类企业,仅次于众诚保险25.6亿元的定增方案。

  对于新三板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全国股转公司高层近来屡屡发声,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未来新三板发行制度方面改革的方向。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此前指出,融资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三板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完善市场融资功能,提高投融资对接效率。“新三板既要对现行的小额、快速、灵活的定向发行机制进行更为便捷的个性化安排,也要积极应对优质企业大规模融资需求和新经济企业的独特制度需求;此外,要建立灵活多元的持续融资机制。下一步,全国股转公司将考虑在现行小额融资制度上增加大额融资制度,在股权融资基础上提供更为丰富的融资品种。”

  全国股转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监黄磊则指出,全国股转公司将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持续改善发行融资、交易等方面的微观质量和服务,具体举措包括优化融资制度和融资工具、提升中介机构组织交易的能力、发展多元化投资队伍等,投资者队伍涵盖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

  金振东表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资金方面。资金链不充裕,企业定增很难活跃。在提升融资效率方面,期待监管层进行进一步分层后,针对少数优质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制度。例如,结构化降低投资者门槛、放开定增35人限制等。通过盘活少部分企业形成头部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从而进一步优化融资制度。

  向优质企业集中

  在缺乏足够增量资金入场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新三板定增市场结构分化明显,资金向优质企业倾斜,少数头部企业募集到了市场多数资金。同时,不同行业募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共有1032家挂牌公司累计融资446.05亿元,平均每家融资约4322万元。从单家公司情况看,仅150家挂牌公司融资金额在平均数之上,占完成定增公司总数的14.53%;76家挂牌公司募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其中,开源证券(目前已摘牌)、武侯高新、如皋银行3家企业募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分别为17.59亿元、17.56亿元、14.49亿元。这76家挂牌公司合计融资200.12亿元,占挂牌企业融资总额的44.86%。

  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指出,2018年以来,新三板定增资金持续向高市值、高利润公司集中。相比之下,中小公司融资趋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今年以来,新三板定增融资额的80%集中于329家公司。这些公司融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平均市值达10.3亿元。而今年以来有过融资的公司整体平均市值为6.5亿元。盈利指标方面这部分公司更胜一筹。2017年,前述329家公司平均净利润为2567万元,2018年上半年为2277.5万元,远高于同期有过融资的公司整体平均净利润。

  行业方面,诸海滨指出,截至8月12月,2018年以来新三板定增金额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软件、汽车、环保、农业、房地产服务。其中,计算机软件行业募资总额占市场融资总额近8%,位居第一。部分热门行业,如互联网服务行业、营销服务等融资额明显下滑。

  对于定增市场出现分化的状况,金振东表示,“市场化基因是新三板的核心竞争力,监管部门只对挂牌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监管,企业的盈利能力交给市场来判断。”

  广证恒生分析师陆彬彬表示,从业绩层面看,成功实施增发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其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多分布于1000万元以上区间。这说明净利润规模更大的公司相对容易获得融资。此外,公司治理是否规范,是否受到证监会、全国股转系统处罚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没有一家挂牌在成功实施定向增发前一年内受到过证监会或全国股转系统的处罚;2018年以来,成功融资公司一年内受到处罚的企业仅20家,占比极小。“由此我们认为资金更偏好于投向治理规范的企业。”

  定增规模近腰斩

  数据显示,1-8月新三板共计完成1059次定增,相比去年同期的1937次定增下滑45.33%;合计募集资金446.0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50.13亿元下滑47.53%。从月度规模看,除3月份外,1-8月新三板单月定增募集资金总额均不足百亿元,最近2个月定增总额徘徊在40亿元左右。其中,6月份合计募集资金30.52亿元,创下2015年2月以来新三板单月募资总额新低。

  事实上,自2017以来,新三板定增规模便出现下滑态势。全国股转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三板定增市场火热,全年共完成2940次定增,募集资金合计1390.89亿元。2017年,完成定增2725次,募集资金合计1336.25亿元,略低于2016年数据但仍高于2015年的数据。

  财达证券投资银行总部上海部总经理金振东认为,新三板定增规模下滑其实是整个一级市场募资难的缩影。“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市场资金链趋紧。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很多投资机构都反映募集资金难。可投资金减少,使得投资机构筛选标的时更加谨慎,看的多投的少,反映到新三板市场便是定增市场规模下滑。”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发布,明确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并对金融机构产品嵌套、杠杆及负债比例、产品分级进行限制。金振东认为,资管新规出台后,PE、VC机构募资规模大幅下降。预计未来几个月新三板定增市场仍难以好转。

  金振东指出,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影响投资者参与新三板企业定增的另一重要因素。其中,以IPO难度提升影响最大。“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公司IPO过会成功率较高,市场对于拟IPO公司存在较强的退出预期,因而这些公司获得较多的资金。2017年下半年以来,IPO审核收紧,新三板公司过会率下降,市场对于挂牌企业的IPO预期下降,因此投资机构参与定增尤其是拟IPO公司的定增积极性下降明显。”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共有33家新三板公司上会。其中,15家获通过,16家被否,2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为45.45%;另有48家公司终止IPO申请并撤回相关文件。其中,7月共有7家新三板公司上会,2家获通过,5家被否,过会率低至28.57%。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