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握这两点 不买漂亮50也能有漂亮收益!

基金吧

  2017年已经收尾了,观摩基金板块的各种年终总结里,总是绕不开今年十分亮眼的漂亮50。

  小编想说的是,其实,如果操作得当,买其它基金照样能坐享漂亮收益。

  有这样一种场景:我们买了一只基金,然后运气很好,不久就涨了50%,简直比股票的收益还要高。我们就会期盼它继续涨,继续涨……然后,突然迎来了下跌,收益降为30%,10%,甚至开始亏损……

  然后,就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及时卖出?

  还有一种场景:我们买了一只基金,运气还不错,很快就涨到了30%,稳妥起见,选择卖出。谁知,卖出后一路狂飙,然后呢,我们又开始后悔,为什么卖的那么快?

  我们到底要如何操作,才能享受更多的收益呢?

  好,不卖关子了,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买卖基金的两个要点:学会设置止盈点及止盈后的合理操作。

  设置合理的止盈点

  每个投资者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止盈点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到底收益多少作为止盈点,要因人而异。但是,有几点可以参照:

  1、看基金类型

  如果您购买的基金风险较高,那么可以将止盈点设置得高一些。比如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基金,由于这些类型的基金波动较大,在面临风险的同时,理论上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如果您购买的是风险低、波动小的基金,止盈点则可以设置得低一些,比如灵活配置型基金、债券基金等。

  2、看本金多少

  定投情况下,如果每月定投的资金量大,那么很快就将积累一笔不菲的本金,如此便可将止盈点设置得低一些。反之,如果每月定投的资金量小,则可将止盈点设置得高一些。

  3、看市场状态

  定投情况下,在市场上涨一段期间或者牛市时开启定投的话,可以将止盈点设置得略低一些,因为较低的止盈点容易实现,在市场上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较低的止盈点带来的风险相对较低。

  在市场下跌或震荡时开启定投,可以将止盈点设置的略高一些,因为市场前期已经跌出了一定的反弹空间,较高的止盈点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需要煎熬的时间可不短,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五年。

  4、看个人

  如果个人容忍度比较高,你当然可以把止盈目标定的稍微高一点,比如50%或者以上,这样意味着你需要坚持更长的时间,战线拉的长一点,赎回次数更少一些。

  个人容忍度比较低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把投资目标收益设定为10%,这样一旦达到收益目标,就可以立即落袋为安,不过,这样操作,赎回次数增多,浪费了平摊成本的机会,用短期的收益牺牲了长期收益,收益率自然不如前者。

  需要说明的是,二者其实并无优劣,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偏低,设定10%的收益率未尝不可。投资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不适合。

  止盈后的合理操作

  对于多数人而言,止盈操作并不难,难的是赎回资金的再利用问题。赎回后资金的投资大致有三个方向:

  1、继续投资原先的老基金

  这方式多适用于目标型止盈的后续操作。但需注意一点,如果你前期设定的投资收益率已经很高,那再次投入的风险也就随之水涨船高了,再买入的收益率应当适当降低,不可贪得无厌。

  要知道,每一只基金都有高峰低谷存在,如果你没信心在低谷时加大仓位的话,就应该学会见好就收,没必要为一直继续耗掉大量的时间成本等待其起死回生,事实上谁又能保证它一定有再现辉煌的一日呢?用一个确定的亏损实况去期待一个并不确定的东山再起的期盼,实非明智之举。

  判断是否继续投资此基其实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抛开过往盈利不谈,只看当下情况下以对待一只陌生不了解的基的视角,你会不会选它作为投资标的,如果还是会选,那就继续买入,如果不会选,那就不再建议继续买入了。

  2、转投新基金

  这种方式多使用于技术型止盈的后续操作。老基一旦步入衰退期基本上等同于宣判了死刑,其再现辉煌的可能性远远低于生龙活虎的新生力量。

  有人可能觉得自己很难再选一只收益匹敌老基金的新基金,其实,没必要一定复制辉煌,只要确保拿一只处于上升期的新基金来代替衰退期的老基金即可。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只要确保每一次投资都是正收益,那复利就能发挥其扩大盈利的作用。

  3、转为固收类投资

  这种方式适用于整体行情不好的情况。如果股市一片低迷毫无亮点可言,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选出好基,贸然投资可能造成亏损的概率较大,那此时不妨变通一下,先找个固收类的产品过渡一段时间,等到行情明朗了再做谋划。

  具体而言,不固定投资期限的产品往往是最佳选择,比如货基,虽然收益率将将抵过通胀,但胜在随时可用,不耽误下一步操作。如果有类似特性的其他高收益产品也希望大家不吝分享。

  最后要说明的是,对于基民来讲,设置止盈点非常关键,只有及时止盈、不断复投,才能享受比漂亮50更漂亮的收益!

  相关话题:#养基宝典#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