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市公司也都青睐私募 而失联私募数量占比已突破1%

和讯网

  由十年前的崭露头角到十年后的已成气候,私募基金行业十年间的快速扩张,让上市公司看到了双方合作共赢的潜力,开始寻求深度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737家私募管理人由上市公司参股或间接参股。私募现在引来上市公司“抱大腿”,这证明了私募的实力,但截至目前,失联私募数量也占到了登记总数的1%。

  如此费尽心机到底是为哪般?

  根据了解的资料,现在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私募基金、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以及认购私募基金产品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今年以来,还有美年健康、宁波高速、碳元科技、合众思壮、金字火腿等众多上市公司发布了与私募基金相关的公告。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至少30家上市公司宣布投资私募基金,累计投资规模达106.157亿元。其中至少16家上市公司的购买规模突破1亿元。

查阅了公告发现,这些由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私募公司、私募基金,现在绝大多数在基金业协会进行备案登记,成为近年来私募管理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推手之一。

  查阅了公告发现,这些由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私募公司、私募基金,现在绝大多数在基金业协会进行备案登记,成为近年来私募管理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推手之一。

  深圳某私募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往往资金量很大,私募的万亿规模里,这类基金贡献不小。

  上市公司之所以如此积极和卖力,自然有其道理,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让它们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兴产业,为未来的转型铺路,最为重要的一点,还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而对于私募机构而言,与上市公司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同时可以大幅提高品牌影响力。

  如此看来,双方的合作定当是水到渠成,皆大欢喜,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私募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市公司选择私募作为募资渠道的真相

  1、传统融资工具的局限:

  (1)银行贷款

  审批速度慢:需经历层层审批,包括贷前调查、查看征信、估值抵押物、抵押登记等贷款流程,成功之后等待放款的实际短则1个月,长则两月。

  利息高:利率定价,由存款日均来折算,日均越高,利率越低,而大多数企业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流量的,所以大多数企业是上浮70%,抵押的上浮50%

  无杠杆:银行贷款是无杠杆的融资工具,且需定期付息。

  (2)定增

  周期长:因为定增资金存在较长时间的锁定期,一般是12个月

  利润实现的不确定:由于长期的锁定期,且参与资金规模较大,投资者会要求相对市价的折扣价格,以满足相应的风险报酬比。如果股价出现连续下跌,则可能让二级市场股价已低于当初的定增价格,则定增项目出现价格倒挂,利润实现十分不确定

  扩容压力:由于锁定期12个月后,定向增发的股份份额并不低,与原有的流通股股份相比,所占比例甚大。因此,一旦定向增发公司股份上市流通,对其来说,无疑是一次流通股的大扩容。

  (3)发私募债

  此种方式是一种债权性质的融资方式,增加了负债率,且需要和股权进行配合。

  上市公司如何借助私募完成融资任务

  2015年4月21日, “沧州宏润新能源”由吉鑫科技子公司“江苏鑫创风力”与“河北宏润重工股份”出资设立,注册资本金合计480万。

  2015年4月24日,设立项目公司“盐山宏润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由“沧州宏润新能源”100%控股。

  2016年11月17日,沧州发改委审批核准吉鑫科技的60MV风电项目。

  2017年3月9日,产业基金“上海鑫炫投资”注册成立

  2017年3月10日,项目公司增资,“盐山宏润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480万元增至25500万元。

  2017年3月22日,“沧州宏润新能源”发生重大股权变更和注资变化。吉鑫科技子公司改为其设立的产业基金“上海鑫炫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河北宏润重工股份”更名为“河北宏润核装”

  吉鑫科技方的注资由原先的408万元,增加至21675万元;河北宏润的注资由原先的72万元,增至3825万元。从初次注资的480万元,增加至25500万元。

  通过深析上市公司吉鑫科技真实案例,上市公司利用私募基金募资,可总结出如下三大原则:

  第一原则,上市公司与私募的联姻不是为了联姻而联姻,基于投资项目的需要或者行业整合的需要

  第二原则,政府批准项目是上市公司与私募的联姻共赢的基础。

  第三原则,成立项目公司,确立合作方式以及双方权益。

  投资产业+理财相结合

  上市公司和私募互利互惠

  上市公司与私募如此亲近,分析师认为,成本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上市公司来说,直接设立私募或者与私募合作,需要投入的成本并不多,但如果做得成功对其业务会大有裨益。

  如私募投资的某些优质项目,发展成熟后最终可能被上市公司收购,实现产业上的整合,增强公司实力;同时公司也可以将部分闲置资金交由私募基金打理,获取稳健收益;此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计划向金控平台转型,开始布局私募。

  不过,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研究员则认为,上市公司作为实业资本投资私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实业的资本回报率较低,私募的收益可能会更高一些。

  从私募机构的角度来看,与上市公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提高品牌影响力,对私募自身发展有利。

  上市公司参与私募基金需注意的6个方面

  在上市公司与私募基金合作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监管早就已经布好局了,上交所跟深交所对上市公司在发起设立、参与私募基金时应注意以下6点。

  第一,对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尽职调查。

  在确定参与基金前,上市公司应对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尽职调查,看其投资团队、历史业绩、投资风格、投资行为是否匹配自身的需求及规划。还应当关注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基本情况,是否依法登记备案等。

  第二,理清私募基金的管理模式,披露基金信息。

  在洽谈设立或参与基金时,上市公司和基金管理人应就基金的管理模式,如管理和决策机制、各投资人的合作地位及权利义务、收益分配机制,上市公司对基金拟投资标的是否有一票否决权等达成一致。

  还应当核实并披露私募基金的有关信息,包括基金具体情况,如基金名称、基金规模、组织形式、出资方式、出资进度、存续期限、退出机制等。

  第三,准确识别关联方关系。

  上市公司应当识别与交易对手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是否有其他利益关系。包括专业投资机构是否与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存在关联关系或利益安排、是否与其他参与设立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存在一致行动关系、是否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等。如果存在这些关系,要做好披露准备。

  第四,落实与公司相关利益体是否参与。

  上市公司应落实与公司有相关利益的控股股东、实控人、持股5%以上的股东、董监高是否参与投资基金份额认购、是否在投资基金中任职。如有,应当说明认购份额、认购比例、任职情况、主要权利义务安排等。

  第五,正确处理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参与基金后,要注意到基金的投资标的企业和本公司是否形成同业竞争或关联交易,影响到上市公司自身的业务。如果有的话,要做出妥善安排、提出应对措施并披露。

  第六,合理判断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上市公司应关注私募基金对公司本身的影响和存在的风险,包括投资领域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否存在协调关系、投资失败或亏损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

  失联私募数量占比突破1%

  前海旗隆失联黑天鹅事件爆发,私募基背后的数据“秘密”急需揭晓。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基金业协会已公布十六批失联私募机构,涉及数量达296家。其中,今年已公布6批失联机构名单,涉及数量217家。

  这也就意味着,仅今年以来公布的失联私募机构数量,就占已登记数量的1.003%。

  从区域分布来看,今年登上失联名单的私募机构中,共覆盖16个省、直辖市。其中广东数量最多,达102家,其次为北京,数量达76家。

而随着失联私募名单的增加,其注销数量也开始攀升。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基金业协会已注销86家失联私募机构,其中今年注销数量45家。

  而随着失联私募名单的增加,其注销数量也开始攀升。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基金业协会已注销86家失联私募机构,其中今年注销数量45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今年注销的私募机构一共涉及10个省、直辖市,其中广东、北京分别达18家、11家。

2017年3月20日,协会发布《关于注销公示期满三个月且仍未主动联系协会的失联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公告》【中基协字〔2017〕33号】,并开始对相关私募基金机构定期进行注销。

  2017年3月20日,协会发布《关于注销公示期满三个月且仍未主动联系协会的失联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公告》【中基协字〔2017〕33号】,并开始对相关私募基金机构定期进行注销。

  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还需凭借自身扎实的内功,外部的良好合作也只是锦上添花。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合规发展是前提,专业高效是出路,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合作方,才能为投资人带来更加安全、可靠、丰厚的收益回报。

  来源:综合自wind资讯、资管纵横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起学私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