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起私募债券欺诈发行刑事判例透露监管新动向:多部门联合严打债券违法犯罪行为

微信公众号中国证券报

  历经一审、上诉、终审,前后耗时两年多的圣达威欺诈发行私募债案件终于落下帷幕。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期对厦门圣达威服饰有限公司欺诈发行私募债券案作出终审裁定,维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该案的刑事判决,圣达威法定代表人章某某、原财务总监胡某因犯欺诈发行债券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

  专家指出,该案是全国首起因欺诈发行私募债券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判例,表明司法机关已将私募债的欺诈发行行为纳入刑事规制范围,对于震慑证券欺诈犯罪活动、维护债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案查办过程中,证监会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体现出监管层对惩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彰显了监管层坚守监管本位,全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向。

  贵州省高院刑事裁定书显示,章某某作为圣达威公司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原审被告人胡某作为圣达威公司财务负责人,积极参与,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二人行为均构成欺诈发行债券罪,检察机关未起诉圣达威公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章建民、胡某应按照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该案作为欺诈发行私募债券被追究刑责的首个判例,起到了公正处理一案、有效教育一片的社会功能,引导各方市场主体慎独自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欺诈发行私募债券被追究刑事责任,法定代表人、财务总监分别被追究刑事责任,既惩罚了犯罪,又保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合法权益,有效维护了资本市场的三公秩序。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雳认为,该案有重要意义,表明司法机关已将中小企业私募债这一品种认定为《刑法》第160条中的“公司债券”,从而将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欺诈发行行为纳入刑事规制范围,对于震慑证券欺诈犯罪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案审理过程中,证监会、公安、检察、法院系统各方共同参与,体现出对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彰显出监管部门坚守监管本位,全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向。

  从严监管

  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证监会表示,圣达威案判决的最终作出,是我国债券市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震慑欺诈发行债券等犯罪行为,维护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证监会将始终如一,继续对交易所债券市场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并积极支持、配合司法机关打击债券违法犯罪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债券市场长治久安。

  对于如何更进一步维护债券市场规范发展,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刘俊海认为,首先要树立“重典治乱、猛药去疴”的理念,依靠法治,依靠法律规则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去治理资本市场,用最低度的法律准则框定市场参与者行为边界,明确行为权利,同时也得划清义务和责任边界。

  除此之外,刘俊海认为,要进一步形成证监会执法部门、公安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间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有机衔接的司法执法合作机制。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汤欣也表示,查处债券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除依法监管、加大规范处罚的力度,鼓励受害投资者通过诉讼、仲裁获取损害赔偿之外,还应按照法律规定引入刑事制裁的执法措施,使得严重违法的行为人受到严厉惩处。对此,需要证券监管机构和公安、监察监管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在证券市场的执法行动中形成合力。

  “通过本案,可以看到打击各类债券违法违规行为不仅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市场主体、公安、司法等各界的共同配合。”郭雳表示,如果能借助本案加快建立通过刑事司法程序打击债券违法犯罪的模式,可以大大加强对债券领域乱象的遏制。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鼓励市场主体的自我维权和媒体等社会公众的监督,做到债券违法行为能够早发现、早应对、早查处。

  对于债券市场的规范,郭雳表示,整体上要继续推进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对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着重加强对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督,强化中介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做好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将违法行为尽可能挡在资本市场门外。同时,社会各界应当继续加强相互合作,发挥债券受托管理人等既有制度的功能,使市场主体、交易所、证监会、公安司法等各部门能够实现对债券市场违法行为的共同监督,联手净化债券市场,促进债券市场规范发展。

  “由于发债的确风险低一点,从未来大势来看,还是要促进债券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不该因噎废食,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刘俊海强调,要从这个案子中汲取教训,要坚持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并重,更加注重规范资本市场;要正确处理公平效率关系,义利并举更加注重公平;要创新和诚信并举,更加注重诚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