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诚投资陈家琳:聚焦高质量成长 追求业绩和规模的稳步持续向上

王辉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王辉)凭借2019年及过往多年的持续优秀投资业绩表现,世诚投资在日前揭榜的第十一届中国私募金牛奖评选中,再次摘得“五年期金牛私募管理公司(股票策略)”大奖。而自2015年私募金牛奖开始设立五年期奖项以来,世诚投资在此之前已五度蝉联五年期大奖(股票策略),并由此成为业内唯一在最近六年连续获得五年期股票策略金牛奖的私募管理机构。日前,世诚投资创始人、总经理陈家琳接受了中国证券报的专访,分享了他对于A股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当前看好的投资机会、公司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独到观点。

  投资业绩和公司发展都要可持续稳步向上

  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中国证券报主办的中国私募金牛奖有着私募界“奥斯卡”奖之称,对于世诚投资在今年连续第六年摘得五年期股票策略私募公司金牛奖,您有何感想?

  陈家琳:今年能够再次获得五年期的重磅奖项,尤其是在过去六年都能够每年荣获这一奖项,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一方面,这表明之前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鞭策和动力。如果把投资看作是事业,五年、六年其实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周期。正如2019年我在获得十周年金牛杰出私募投资经理奖项时说的那样,投资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获奖本身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激励,让我们在投资的修行之路上能够不断前行。

  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为2007年成立的一家老牌私募,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世诚投资对于自身有怎样的定位?想成为怎样的一家私募投资机构?

  陈家琳:世诚投资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一边发展一边摸索,并随着市场与行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变化。目前我们对自身的战略定位,就是希望成为一家数字化驱动的、专注于二级权益市场的资产管理服务商。

  一方面,我们会把数字化作为工具来给公司赋能。数字方面的转型升级,对当今整个商业社会里面各行各业都会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一家私募机构如果能够在数字化方面保持领先优势,那么其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和业务发展上势必就都能够更胜一筹。另一方面,未来我们将会继续专注在二级市场的权益资产投资上。资产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理论上可以做很多事情,但能够把A股投资做深、做精、做细,不断地打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把自身的相对优势发挥到极致,是不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世诚投资的定位是一个服务商,而不是简单的帮助客户做基金投资。未来私募机构能否更好地赢得客户、留住客户,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真正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更全面地提供类似投资咨询等许多更加丰富的增值服务。在资产管理行业的2.0时代,服务体验将会更加重要。

  中国证券报记者:世诚投资一直以来给业内的印象都是特别稳健,尤其是在规模和投资业绩这两方面,对此公司有怎样的思考?

  陈家琳:每一个私募管理人进入资产管理这个行业,都梦想做大做强,对于我们而言,也会这样去想。但是这个结果的获得,一定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或者前提之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不是“空中楼阁”。在世诚投资2007年成立之前的一段时间,A股市场和公募基金正好赶上当时的牛市和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时期。但是对于一家从事权益二级市场投资的资管机构而言,往往是市场高涨的时期,更容易做大规模。而许多在这种时期规模壮大的机构,却因后续的内部管理、风控、合规等方面的不足,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事实上,不管是股票市场,还是资管机构的业绩,从长期来看大概率上最终都会向均值回归。而如果客户在行情火爆或者是一家资管机构短期业绩火爆的时候重手投资,最后很可能是失望大于希望。另一方面,对于股票多头策略而言,资管机构的投资收益和投资能力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大盘的表现,大盘好才能更好地借势。因此对于我们而言,不是不想去做强、做大业务规模,而是我们自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必须要有充分准备。公司自身的发展,要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如果伤害到投资者,最终势必会伤害到自己。我们最根本的想法,就是要使得公司经营发展能够可持续,不管是业绩还是规模都能够稳步持续向上。

  聚焦高质量成长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个人是怎样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

  陈家琳:每一个投资人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投资体系,与其个人的经历、经验、价值观都会密切相关。从我自身的经历来来说,从25年前的1995年入行证券投资行业的时候开始,就坚持当前资管行业比较正确的投资做法,即股票投资要基于基本面、基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投资。举例来说,目前国内资管行业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非常关注,但我本人20多年以来一直都特别关注这一方面。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私募管理人做的是责任投资,所谓responsible investing。在A股市场,如果投资者能够发自内在的主动去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情况,不仅是能够更好地抓住投资机会,而且更重要是可以规避很多高风险的“个股地雷”。而我们这么去做,也并不是去赶时髦,世诚投资在2016年时,就开始有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内部投资指引。对于我本人而言,20年前我在里昂证券分析研究上市公司的时候,就有已经有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卷表。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打分不及格,就不能纳入到公司的个股推荐平台。这些我本人过往经历中好的东西,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而类似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未来还会继续去做,我们也相信这个方法会继续有效。

  从投资风格角度来说,世诚投资在价值和成长两方面都会关注,相对会更偏成长。所谓价值股,我们认为就是一家公司已经是经过了快速成长期、进入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增速已经非常有限。这类价值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低成长性、高ROE(净资产回报率)、高现金分红。另一方面,世诚投资对于成长的标准,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追求的高质量成长,并不是说简单的损益表上表观的利润增速有多少,而是这家公司当前和未来究竟能赚来多少“真金白银”,利润是否能够持续的保持增长。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世诚投资看来,上市公司什么样的成长属于较低质量?

  陈家琳:举例来说,A股有很多公司不能持续创造内部的财务资源、“创造生机”,而是去不断进行再融资,但这种财务杠杆显然不能持续累加。而从A股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5年、10年、15年涨幅居前的牛股,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是靠“借钱借成牛股”,最终依靠的都是自身具备的优秀商业模式,而这样的商业模式基本都会贯彻公司从治理结构到发展战略、战略执行的始终。

  另一方面,能够高质量成长的公司,也意味着即使投资者由于二级市场波动风险或持股的成本风险而出现“套牢”,最终仍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既能够获得绝对收益也能够获得相对收益。

  看好三方面结构机会

  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的A股市场表现,大致有怎样的研判?目前世诚投资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投资机会?

  陈家琳:从宏观经济层面方面来看,虽然疫情对全球和国内的影响都还没有消散,但我们认为投资者对于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形势,以及市场可能的系统性风险,无需过多担忧。今明两年,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预计仍持续一枝独秀,尤其相比于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集体负增长而言,中国经济的表现和韧性将会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到实际的经济增速和今年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速情况,市场出现系统性大幅度上涨机会的可能性,也相对不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大容量的A股市场,我们将继续看好三个方面的市场结构性超额收益机会。第一是消费行业。中国14亿人规模的内需消费市场,目前显然是全球的“稀缺资源”,这其中可选消费、必选消费的优质公司都会有较好的机会。实际上,本次疫情就是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一块很好的试金石。第二,医药医疗服务我们认为未来也是非常有前景的投资领域。支持医药医疗行业长期向好的因素,不仅有社会老龄化等方面,本轮疫情也暴露出中国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明显存在的短板。第三是科技成长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把科技创新放在“重中之重”。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一个重要投资原则,就是要跟踪政府扶持了哪些行业、政府资金投资的方向、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关注投入的方向,然再顺着相关方向和择股的细分标准寻找相关标的。

  而在结构性机会的战略选择之外,我们同样也还会有一些战术上的考量。具体来说,比如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我们在选股上相对会更偏向于龙头公司,因为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财务资源;另外现阶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资产结构也很重要,尽量回避高财务杠杆的公司。其他一些选择维度,还包括公司营收对外需的依赖度、营收在线下与线上的占比情况、数字化转型的情况等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优质龙头企业在静态估值上都普遍偏高,对于这方面的市场情况,世诚投资有怎样的理解?

  陈家琳:在经济增速下行和疫情影响叠加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中真正能够保持基本面向上趋势的公司数量比以前更少。而另一方面,主流机构投资者如公募、私募、企业年金、社保、养老金、境外机构对于A股股票的配置,则是刚需。这种情况下,体现在市场特征上,就是更多的资金在追逐更少的品种,因此优质龙头企业就会出现持续的高估值和估值扩张。从目前来看,这种局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改变,甚至可能会比大家预想的持续时间更长。

  虽然A股市场上具备高质量成长的股票,近几年在股价上已经上涨了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公司未来还有很大的向上空间。这些公司已经建立起了核心竞争力,这些成长性与核心竞争力并不会轻易的失去。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公司仍然会能够继续以超越他们所在行业的增速不断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