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8月债基募集再失意 政策引导机构“如影随心”

姜诗蔷21世纪经济报道

  8月以来,中金金益债券型基金、银河可转债债券型基金等多只债券基金宣告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现在的行情下债券基金募集依然较为艰难,与之前相比没有很大改变。渠道给我们的反馈也是不好做,主要是市场不好,投资者也不认可。”8月13日,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发酵,4月至5月期间密集有6只债券基金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当时的市场反馈依然是投资者的不认可。

  从基金二季报来看,二季度债券基金在配置上更倾向高等级信用债以及利率债,风险偏好明显降低。数据显示,二季度有约65%的债券基金净值增长率比一季度出现了下滑。

  “下半年最大的风险来源于信用扩张的进程,今年债券市场是大牛市还是小牛市最终取决于信用扩张。目前来看,虽然已经有不少刺激宽信用的政策出台,但见到实际效果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银华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邹维娜表示。

  募集失败渐成趋势

  8月11日,银河基金公告指出,截至今年7月17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银河可转债债券型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备案条件,因此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该基金从今年4月18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5月18日。不过随后该基金曾经两次延长募集期,分别延长至6月19日和7月17日,最终该基金未能满足条件成立。

  由于今年以来A股震荡调整,可转债亦在正股的带动下走势趋弱。由于5月下旬以来的一轮下跌,可转债基金在今年二季度的表现也在下行。

  WIND数据显示,二季度回报排名后20的债券基金中出现了12只(分份额统计)可转债基金。对比来看,部分可转债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回报仍然为正,不过在二季度却出现了大幅下滑。

  业绩下滑也影响了资金流入,从可转债申购情况来看,今年以来不少新发可转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弃购,弃购规模也有所增加。

  相较于公募可转债基金的认购情况,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

  同期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债券基金还有中金金益债券基金,该基金早在2017年4月1日获得批文,曾在2017年11月20日申请延期募集。

  去年11月,整个债券市场走势亦十分低迷,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0%,市场资金面紧张。

  不过,延期之后中金金益债券基金依然未能满足成立条件。在上半年信用风险发酵的氛围下,资金风险偏好显著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延长募集的债券基金也在增长。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8月以来,有中航瑞景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东吴骏宏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基金、中信建投山西国有企业债定期开放债券型基金、万家鑫悦纯债债券型基金等5只债券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

  “宽信用对债市是好事,但大家可能都被股市套牢了,买债基的散户很少,发行情况并不乐观。其实现在这个点位可能股票基金的预期更好一点。”华南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机构资金或现转机

  不过,相对散户而言,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基金的认购情绪目前则出现了一定回暖苗头。

  “近期来说机构的认购会有一些增加。相比之前机构投资者也是减少债基投入的,尤其是三四月份资管新规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银行资金就减少了。最近这段时间宽信用信号的变化以及资管新规细则落地等等,相对来说有放宽的迹象,资金又开始活跃了,相对前一段时间增多。”前述北京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实际上,此前央行MLF质押券放宽、资管新规细则比预期的宽松等信号已经在市场上有所显现,部分信用债成交活跃度回升。

  招商基金表示,债券市场来看,经济的下行趋势确认利率高点已过,且将贯穿下半年,海外流动性的收紧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的下行空间,但我们判断该空间有限。信用债方面,随着政策边际宽松,悲观的信用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在配置上,招商基金认为,短期内利率债和信用债均存在配置价值;考虑到前期市场对于民企融资非理性的“一刀切”看法使得部分个券遭到错杀,我们可能会适当精选个券予以关注。另外,低等级信用债内部将出现分化行情,将继续适当关注低等级信用债中资质较好的的个券,依然会在AA+、AA等级信用债中筛选信用资质较好的个券。

  从近期基金公司的宣发动作来看,不少公募基金近期亦着眼债券基金进行了宣传。

  “近期权益市场不好,所以在宣传上着重提了债市,因为债券基金的收益也还可以,不过也不代表资金流入就多。”前述北京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从基金公司的宣传角度来看,收益稳定也是该类型基金的宣传重点。

  不过,市场仍然需要关注后续风险。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社融企稳之后,利率债上涨的最强逻辑遭到破坏,后续面临调整风险;对于信用债来说,虽然融资企稳能够缓解信用风险,但预期先行之下信用利差已经收窄了很多,后面的空间也相对有限,如果宽信用传导渠道打通引发资金面边际转紧,反而可能会导致信用债调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