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超越业态 聚力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7年年会在京召开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2月9日,由中国养老金融 50人论坛主办、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7年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时值我国养老金顶层制度设计的关键时期,300多名业内专家汇聚一堂,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体系群策群力。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年会以“聚力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理事长杨子强、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余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局长唐霁松、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曹德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等出席了会议,共同就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认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应从国家层面统一协调推进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养老金第三支柱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各界应打破行业藩篱,超越行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合力推动养老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人口老龄化将步入“高原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金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与会嘉宾认为,应充分重视在养老领域可能出现的“灰犀牛”,并从国家层面统一协调应对。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余栋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应充分重视未来社会养老金替代率过低这一“灰犀牛”可能带来的风险。他指出,海外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达70%,虽然当前我们已经构建起初步完备的养老体系,但第一支柱的替代率目前较难达到30%,而第二支柱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其提供的替代率即便在乐观情况下未来也难以达到10%,所以一定是要发展第三支柱,以此再提供30%的养老替代率。因此,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指出,中国老龄化程度可能在2050年左右进入“高原期”,而不只是“高峰期”。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能将长期保持在30%左右,建议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议题纳入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成为基本国策。而目前养老金融领域也面临“三个不充分”和“三个不平衡”的问题,即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发展不充分、养老产业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对养老产业的支持不充分,以及城乡养老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养老产业现状与养老产业趋势不平衡。

  董克用表示,我们的深度老龄化正在爬坡,但还没有达到高原期,因此,目前仍处于养老金改革的窗口期。董克用建议,养老金的改革应从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延迟退休年龄、降低缴费率等存量改革,二是完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等增量改革。此外,由于养老金体系改革涉及社保、财税、金融监管等多方主体,协调难度大,建议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养老金体系的改革领导小组。

  论坛学术顾问、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认为,养老社会保障领域中有三头潜在的“灰犀牛”,一是老龄化“高原”,在三四十年前已经初现端倪,近年来更是在迅速加快;二是第三支柱发展的短板,应该通过个人账户来充分发挥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三是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能否获得足够回报来应对财务支持力度不够。而“基础逻辑没有理顺”、“出现问题归因不到位”、“纠错缓慢”及“缺乏缓释市场”是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应当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

  论坛核心成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原因:新生人口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着人均寿命不断提升,“长寿风险”成为我们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点。他认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但具体的实践路径仍需深入研究。他也建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基本国策,充分发挥金融对老龄产业市场的支持作用。

  除了老龄化加剧、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市场化金融工具缺乏等挑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局长唐霁松看来,社保基金的监管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保障群体越来越大,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压力也越来越大。唐霁松表示,未来将在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思路下,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推动监管创新发展。

  第三支柱建设要超越行业

  事实上,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牵涉不同行业多方主体。正值养老金第三支柱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与会嘉宾认为,要超越业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合力推动养老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第三支柱长闻楼梯响,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了。”论坛核心成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表示,未来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方面,要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关键是突破保险、基金、银行储蓄、不动产等各自封闭的格局,在超级层面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居民将资产更多投入养老储备。

  他指出,在第三支柱建立的过程中,不应论行业给政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业各有专长和智力资源,政府、产业界、学界、社会组织应该协同并进,超越行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合力推动养老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认为,当前全球养老金体系发展出现三大趋势,即个人责任越来越大、产品选择更加开放、更加重视权益投资的重要性。她指出,从欧洲和北美的情况来看,第三支柱可以投到基金、保险、银行储蓄等多种产品。尤其是美国,以基金为主的模式有效把资本市场中的短钱变成长钱,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非常好地支持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支柱制度设计的关键期,钟蓉萨建议以人社部的金保工程为基础,建立一、二、三支柱共同协调发展,开放、便利,方便老百姓缴款、投资、领取、查询、计税的公共平台;她同时强调,税收优惠要给到账户,给到个人,只要钱进账户了就能获得税收优惠,而不是必须买某个产品才能获得税收优惠,这是第三支柱制度设计的核心。“制度设计不是给哪个行业的,不是每个行业都去要个政策,而是给老百姓的。我们的制度应该通过税收的设计,鼓励大家为自己的养老做安排”;此外,钟蓉萨还呼吁在建立第三支柱过程中要坚持长期投资、重视权益投资、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第三支柱具有全局影响,是百年大计,顶层制度设计的一小步是国家发展的一大步,呼吁做好统筹协调、研究论证,防止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钟蓉萨进一步指出。

  强调凝聚行业共识、共同推进第三支柱体系建设的还有姚余栋。

  “保障不等于保险,基金也是保障。”姚余栋开门见山:“长期以来,人们说保障就是保险,主要是将保险视为稳定的投资渠道。事实上基金配置也具有类似的属性,通过合理配置可以达到收益稳定而且风险可控。”

  针对个税递延型基金方案讨论近十年至今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姚余栋呼吁明年尽快推出个税递延型的基金产品,让不同行业为共同解决养老金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出谋划策,在养老领域为提高老龄化社会的整体福祉一起努力。

  公募应成养老金投资管理主力军

  在实际投资管理运作中,公募基金凭借规范的制度设计和优异的投资业绩,已成为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的重要力量。

  论坛核心成员、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表示,建立以税收优惠、个人账户、多元投资为主要特征,兼具国际经验和中国特色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已逐步成为各界共识。中国公募基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凭借规范的制度设计和优异的投资业绩,已成为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力军,管理规模超过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受托管理养老金的60%,在过去十年中助力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分别实现了9.26%和7.57%的年均投资收益。近年来公募更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相信未来公募基金一定会不辱使命,在中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中肩负起历史责任。

  而针对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第三支柱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中国基金业协会养老金专业委员会成员、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表示,中国的第三支柱即将推出试点,机构投资者服务养老金管理任重道远。张晖认为,“税收优惠”、“个人账户”和“个人投资选择权”是第三支柱的三大关键词。个人客户在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买不买、买什么类别的资产”以及“买资产的时候,如何选择某种产品”的问题,为此机构投资者需要从四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一是产品创新,开发简单易懂的养老金融产品,比如目标日期基金;二是投资管理,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投资能力,提供风格鲜明稳定的底层资产,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三是客户服务,依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为养老金个人客户提供便捷、综合、智能的投顾服务;四是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尽早认识到个人养老投资的重要性,树立立足长期的养老金投资理念。“从长期视角来看,国外养老金的发展与公募基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正值我国第三支柱建设的关键期,公募基金有责任、有信心承担中国养老金投资的历史责任,坚持一切从长期出发,为中国养老事业做出贡献”,张晖强调。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林广认为,专业投资机构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从产品创新方面加强供给侧改革。他指出一是要“市场化”,放开投资者的个人选择权,由市场来选择投资管理人;二是要“专业化”,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个性化服务产品;三是要“一体化”,在设计产品时既要符合投资者不同的个性需求,也要以全产业链的眼光提供综合性的养老金融服务,并在资产配置中做好长期与短期的平衡。

  论坛核心成员、天弘基金副总经理熊军指出,第三支柱的建设需要抓住个人投资者专业水平不高这一主要矛盾,以简单、透明的方式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意见。他认为促进投资者接受个人账户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引导投资者充分认识到时间跨度的变化会导致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评估发生的变化,二是引导投资者正确看待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关系;以这两方面为核心、做好投资者教育是个人账户形成良好循环的基本前提。

  论坛核心成员、美国普信集团副总裁及北亚区总经理林羿分享了美国养老金体系的相关经验,指出公募基金、可变年金及ETF构成了美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账户的三大主力军。林羿认为,投资管理人可以对目标日期基金设置两种不同的下滑曲线,一种是在到达退休年龄后提高固定收益投资比重,另一种是在到达退休年龄后仍然配置较高的权益类产品,以此来抵御长寿风险。林羿还介绍了美国普信集团在“机器人投顾”方面的探索尝试,利用大数据及行为金融学分析,为投资者提供简便的互联网投顾服务。

  参加此次年会的嘉宾还有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林广先生、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军、美国普信集团副总裁及北亚区总经理林羿、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焱等,他们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围绕本次年会的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