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工银瑞信:公募基金应为养老金投资发挥更大作用

叶斯琦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 (记者 叶斯琦)3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从多个方面对养老目标基金的产品形态和投资运作进行了明确。工银瑞信基金表示,总体而言,此次指引的发布与去年11月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并无原则性差异。指引的发布对公募基金行业更好的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我国居民养老一站式服务方案的形成和第三支柱的体制建设。 

  工银瑞信基金表示,从产品形式而言,初期养老目标基金将采用基金中基金(FOF, Fund of Funds)的形式。在境外先进市场上,FOF的产品形式在养老金融投资中已占据主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先进的资本市场上(如美国),Alpha的挖掘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我国情况则有所不同,资本市场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效率相对于发达市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Alpha带来的超额收益现阶段仍是投资者热烈追捧的对象。因此,指引没有严格将养老目标基金的产品形式限定于FOF,而是以兜底条款的形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形式”)为后续的进一步探索留足了空间。 

  投资策略方面,指引对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策略亦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引导,其中主要包含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一方面,目标日期基金与目标风险基金的创新均是以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化为立足点,将投资者的养老需求融入了产品投资策略。二者相辅相承、优势互补,以满足不同特点养老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在世界发达养老市场上,上述两类基金均被政府纳入了本国(地区)的养老默认投资计划中,如美国的QDIA和香港的DIS。 

  工银瑞信基金表示,公募基金是养老金投资的主力军。公募基金公司应顺势而为,为养老金投资发挥更大作用。第一,认清FOF和养老目标基金特点,明确定位。FOF和养老目标基金最大特点在于进一步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产配置,降低多样化基金投资门槛,并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基金精选服务。FOF和养老目标基金将更加注重资产配置功能,从长期视角进行研究决策,审视不同资产类别的长期投资价值,并明确战略价值定位,天然秉承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理念,更有利于把握各资产类别的大的变化趋势、抓住市场主要的投资机会,更有利于开展逆向投资。因此,FOF和养老目标基金能够在长期为个人养老理财提供最佳的投资实践。 

  第二,遵守客观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形成FOF和养老目标基金最佳实践。FOF和养老目标基金秉承分散化投资的原则,首先遵守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客观规律,以及认清权益资产在长期内表现好是较为确定的事实,引导养老资金在长期内尽可能配置权益类资产,并做好高风险类资产内部的分散化。在遵守客观规律,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FOF和养老目标基金的运作应充分结合国内市场特色,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根植于国内制度与政策环境、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规律,形成本土的最佳实践,为大众养老理财持续创造投资价值。 

  第三,坚持稳起步,重视业绩和质量,避免规模至上。FOF和养老目标基金作为创新投资品种,对接个人储蓄和养老理财的重要品种,应将良好、稳健的投资业绩放在第一位,做到起步要稳、步子要实、方向要明确,将养老资金的安全、稳健运营作为业务发展的第一要务,将“第一仗”打好,将基础夯实,提升投资服务质量和效率,真正赢得老百姓养老需求的信赖,形成良好口碑。以此为基础,养老理财与公募FOF基金发展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而如果将养老理财作为新的营销“噱头”,追求短期的规模,忽视养老投资的本质和初衷,无异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第四,继续完善底层产品线,为FOF和养老目标基金投资提供更丰富的底层产品供给。 

  进一步发展指数基金、ETF、商品基金等被动型产品,被动型产品一般具有成本低、运作更加透明、工具属性突出的特点,是优质的底层工具;进一步发展行业/主题类主动管理产品,加大对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直接融资的主动型产品开发力度,如代表中国宏观经济的大盘蓝筹板块、代表中国经济转型的行业或板块、代表新经济动能的行业或板块的基金产品等;继续做好创新产品的研究储备,包括与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长租公寓相关的公募REITS、以新三板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公募基金等产品,不断拓展投资深度和广度,以使FOF及养老目标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第五,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根据投资人年龄、退休日期、风险收益偏好和收入水平等,向投资人推介适合的养老目标基金,引导投资人开展长期养老投资,在养老目标基金营销推介过程中,编写详尽的介绍材料,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基金投资策略、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基金风险特征和费率结构等产品特征,将合适的产品传递给合适的投资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