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美林数据董事长程宏亮:深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赋能实体产业

记者 于蒙蒙 见习记者 李嫒嫒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并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美林数据董事长程宏亮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数字技术是手段,通过数字化赋能实体企业才是目标。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美林数据是国内较早布局大数据的企业。公司致力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于今年7月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打造自主安全可控产品

  “成立之初,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到技术和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程宏亮表示,美林数据至此走上自主安全可控的研发之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创新应用为方向,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美林数据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产品研发。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美林数据研发费用逐年增长,分别为1805万元、2308万元、3291万元,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0.91%、9.98%、14.44%。

  在高强度的研发支撑下,美林数据在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知识图谱、工业AIOT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形成了涵盖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等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产品矩阵。

  作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工业大数据专题组组长单位,美林数据参与制定了诸多大数据标准、白皮书编撰等工作。凭借技术领先性和可靠性,公司多款产品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项目,包括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能源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应用、美林领航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Tempo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同时,公司产品和国内主流软硬件厂商进行兼容适配,取得软件著作权及知识产权100余项。

  “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程宏亮表示,人才优势是公司的“获胜法宝”。当前美林数据研发人员占比达25%。除了技术和研发团队,公司还有行业专家、数据分析师。精细化的人才结构,使得美林数据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解决方案可复制应用

  谈及具体业务应用,程宏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美林数据重点面向工业领域客户,提供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开发应用为主的大数据产品及增值解决方案,并用“千里眼”“顺风耳”“金算盘”“预警机”等词汇形象地进行了描述。

  比如,美林数据以电力数据为基础构建异常用电识别分析模型,同时引入用户用电行为全景分析功能辅助研判,对窃电嫌疑用户进行精准识别、分级与定位,成功应用到多家电力企业。程宏亮介绍,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反窃电技术应用,每年可以帮助电力公司追补电费上千万元。

  能源行业的数据化解决方案,可以复制应用到多个领域。程宏亮表示,公司最初以电网数据化改造为切入点,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和多年的行业探索,已经从电力行业延伸至水务、燃气、煤炭、风电、石油等领域。

  依托在能源领域的业务沉淀,2010年美林数据开始涉足智能制造领域。如今,美林数据在服务高端离散装备行业客户的基础上,优化市场布局,拓展中小型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等客户市场,重点解决客户在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管理、生产运营管控、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切实需求。

  以场景应用为导向

  大数据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不断创新求变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等战略计划的推进实施,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工业互联网领域。根据赛迪顾问2020年3月的一份报告,工业互联网未来三年将以14.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到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9146.5亿元。

  作为国内工业大数据领军企业,美林数据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关于未来发展,程宏亮强调,夯实基础,深耕行业应用,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在做深的基础上给企业和用户做“链接”,通过对工业大数据服务经验、知识、技术成果进行整合与共享,构建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程宏亮的上述设想已在浙江落地。美林数据参与了浙江省数控机床行业产业大脑和浙江省缝制行业产业大脑两个产业大脑平台试点建设项目,以及对应的互联网平台建设运营。美林数据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得益于其对产业的深入理解,以及精细化的人才结构和丰富的数据思维。

  另外,以场景应用为导向,程宏亮带领团队成功推出面向教育行业的大数据人才应用能力成长平台Tempo Talents,以大数据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为高校提供大数据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综合服务,探索数字人才生态建设新方式和新路径。

  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交所的设立给美林数据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程宏亮表示,这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个主阵地。后续公司将密切关注北交所的相关动态以及实施细则,积极筹备和推动公司未来的上市工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