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市场成特斯拉重要利润来源

宋维东 崔小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特斯拉近日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营业收入为120.21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营业收入为23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20%。中国市场成为特斯拉重要的利润来源。

  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从一季度疫情冲击下快速恢复,连续四个季度持续盈利,主要归功于全球范围四大车型销量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及中国市场Model 3的爆发式增长。随着2021年国产Model Y的交付,特斯拉产品销售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业绩超预期

  财报显示,二季度特斯拉实现总营收60.36亿美元,超过市场此前预期的54亿美元;实现营业利润3.27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5.4%;实现净利润1.04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4.08亿美元,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二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长5.35亿美元,达到86亿美元;减去资本支出后的营运现金流(自由现金流)达到4.18亿美元,同样超出市场预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二季度特斯拉共生产汽车约8.2万辆,环比下降20%;交付汽车约9.1万辆,环比增长3.4%。其中,Model 3和Model Y交付量超过8万辆。上半年合计交付17.9万辆汽车,销量数据远超市场预期。

  特斯拉表示,公司业务表现出强劲的韧性。由于基础运营的改进,公司利润不断提高。此外,公司经历了工厂停工,停工耗费的成本被本季度减少开支的措施所抵消。过去的12个月营业利润率接近5%。

  2020年,特斯拉将提升美国弗里蒙特工厂Model 3/Y产能至50万辆。同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将修建下一个超级工厂,主要生产Model Y/皮卡车型,加速产能扩建进度。

  特斯拉表示,2020年下半年将继续增加产能。今年晚些时候,公司将在三大洲同时建造三家工厂。在改进技术和本地化生产的同时,公司将继续提高成本效率,并密切管理营运资金。

  新车交付日益增多,加之财务状况改善明显,特斯拉股价从1月初的400美元/股一路上涨至1431美元/股。今年以来,特斯拉累计涨幅超过240%,近期最高涨至1794.99美元/股。

  从目前情况看,特斯拉总市值达到2666亿美元,股价总体表现亮眼,处于整个汽车产业的顶端。

  中国市场重要性提升

  事实上,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面临被动的生产局面。3月23日开始,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内华达电池工厂、纽约太阳能工厂相继停工,直到5月18日才全面复工。整个二季度,特斯拉美国三大工厂近一半时间在停工。

  中国上海工厂扛起了产能大旗。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了3.1万辆汽车,占其全球销量的三成。

  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14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23.19%,同比大幅增长103%。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实现总营收120.21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营收达到2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20%。中国市场成为特斯拉重要的利润来源。

  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汽车市场带来的冲击,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车企从中受益。同时,特斯拉自身的产品布局及营销举措助力其在华市场的表现。

  国信证券表示,特斯拉从一季度疫情冲击下快速恢复,连续四个季度盈利,主要归功于全球范围四大车型销量和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及中国市场Model 3的爆发式增长。综合续航里程和售价,降价后Model 3长续航版和标准版的性价比均得到大幅提升。特斯拉Model 3作为全球畅销车型,其品牌影响力大,定价区间具有竞争力。同时,为应对一些具备差异化竞争能力的自主品牌,Model 3利用时间优势提前降价,助力其争取潜在客户,提升市占率。

  推行本土化战略

  上半年的成绩和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让特斯拉更加看重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

  公司预测,随着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升,2020年底有望达到80%。预计2021年上海超级工厂开始交付Model Y。中国市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将使特斯拉国产化进程快速提升,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和综合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

  产品本土化方面,特斯拉不断加大本土内容比重,包括引入QQ音乐、爱奇艺、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百度地图等。在营销层面,特斯拉入驻了天猫商城,上架个性化配件等,拓展本土化渠道。

  设计研发本土化方面,马斯克在不久前的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特斯拉正在中国建立相关的工程团队。中国的自动驾驶团队不是简单地把美国的东西搬到中国市场,“会原创性在中国做工程开发,做原创设计和工程工作。”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对特斯拉来说,中国市场“重要性中枢”的定位会有相当程度的提升。随着2021年国产Model Y的交付,特斯拉产品销售仍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