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保”)成立25周年之际,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会长、中投保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兰如达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投保作为信用担保行业的“国家队”和探路者,过去25年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公司将坚持以合规经营、防控风险主线,深入推进“信用增进、资产管理和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与资本市场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提升管理基础和综合能力。
三大板块协同发展
中国证券报:作为信用增进行业的旗舰企业,如何评价中投保过去25年对信用担保事业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做出的成绩?
兰如达:某种程度而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建立信用文化和信用体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之一。今年是中投保公司成立25周年,也是中国担保行业创办25周年。中投保公司成立之初,国内担保领域尚属空白。中投保在理论研究、担保体系搭建、参与法律规章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投保是国内担保行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也为国内信用社会、信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18年6月底,中投保注册资本45亿元,资产总额达196.06亿元,拥有银行业务授信1115亿元;中投保累计担保总额近5000亿元,为两万多家客户提供了担保服务。公司已形成信用增进、资产管理和科技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局面。近期,中投保发布了成立以来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以立信、践信、聚信、秉信、铭信、筑信、笃信“七信”为主线,系统展示了公司自成立以来在肩负使命创建担保行业、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
中投保公司成立25年来,始终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投保确立了“树品牌、建体系、服务双创”的小微业务战略定位,开创“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并持续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截至2018年6月,中投保累计为210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近400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此外,中投保积极输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提升全行业经营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目前,中投保已经形成了九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模式,包括与上海市政府合作的受托担保模式、与北京市合作的股权投资模式、配合财政部开发的政府采购担保模式、与世界银行合作的节能环保担保基金运作模式、配合建设部开发的在工程中引入担保机制的工程保证模式、配合海关总署开发的小微企业快速通关的海关担保模式、小微企业投贷保结合业务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融资担保业务托管模式、小微企业电子保函模式。
行业进入洗牌期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及政策调控叠加的影响,担保行业业务风险增大,机构经营和风控能力面临很大压力。如何看待一些行业企业的风险事件?对行业规范发展有何建议?
兰如达:融资担保行业曾经历爆发式的增长,企业数量一度超过两万家。由于融资担保行业进入门槛不高,行业高速发展之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经营能力和风控水平不足的企业盲目进入这一市场,行业“多、小、散、乱、弱”等问题突出。融资担保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洗牌期,一些抱着“赚快钱”思路而非审慎经营的企业往往容易产生风险事件。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融资担保企业数量达到6743家,较最高峰时期数量明显减少。
担保机构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四大原则。首先是要严格遵守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的相关规定,合规经营、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公司治理和自身内部控制建设。三是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对行业及市场环境的风险研判。四是进一步提升自身风险承担能力。未来担保机构应在努力苦练风险管理能力“内功”的前提下,增大资本规模,建立良好的资本补充渠道。同时,做好流动性管理,防范代偿造成的流动性冲击和经营风险。
在做大、做强担保行业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建议。首先,行业应回归担保主业,将行业和国家战略导向、宏观经济趋势相结合。其次,明确融资担保行业的金融属性。制定符合融资担保行业特点的会计准则及法规,促进行业发展。第三,担保具有“准公共产品”和商业服务的两面性,建议设立多层次的担保市场,不同的主体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满足商业化需求和公共性质产品需求。第四,行业、企业应构建整体风险化解机制,企业与相关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代偿补偿机制。最后,鼓励部分优秀担保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扩展担保机构资本补充渠道,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