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碳新材今日披露年报突然爆出约2.7亿的亏损,这是公司自1998年开始连续16年盈利后的首次亏损。
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本次亏损为彻底的一次性亏到底。这两年烯碳动作频出,资产置换、剥离地产、搭建石墨烯产业平台、定向增发搞纳米活性碳项目,其战略转型基本成型。
有券商人士对记者分析指出,烯碳新材此时爆出巨亏,有点耐人寻味。据了解,烯碳新材此次亏损并非本年度经营性亏损,而是财务调整造成,共计调回历史年度利润约8000万元,且计提并购资产商誉减值约2亿元。回查2015年1月公司公告主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利用新旧会计师之间会计估计的差异,挤压历史沉淀资产泡沫,这成为公司今年业绩亏损的核心原因。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年报,烯碳新材出现历史年度利润逆向增加的“怪事”,而当年又出现较大的“调出来的亏损”。这种非主营性损益调整对上市公司当期财务报告造成巨大影响。相关会计师对记者表示,从多年账目来看,盈利总数都在那儿,只是一年大赚,一年大亏还是若干年分摊的问题。财务筹划好的公司应当平滑年度利润,但也不排除在并购重组中的特殊需要。
上述人士指出,非主营性损益类科目,往往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砝码。主营收益规则相对严格,往往水分有限;非主营性损益往往定价权掌握在上市公司及其会计师手中,自由裁量权较大。通过某一年非主营性损益类盈利,可以“美化”财务报表,甚至起到“保壳”作用。通过某一年非主营性损益类亏损,还可以完成多年积累下不良资产的一次“洗澡”清理,同时也为未来持续盈利打开较大空间。这被称为上市公司年报中的隐形炸弹,会在未来某个时点被引爆,甚至故意引爆,可以是利空,也可以是利好。“有时候,看似利空的消息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利好。因为一下子卸掉了沉重的包袱,未来将不会存在定时炸弹这一隐患。”
烯碳新材亏损的第二重原因在于并购后遗症。并购带来业绩的同时,并购资产的高溢价产生了上市公司的资产泡沫。在非同一控制的情况下,并购标的净资产与并购价格的差值形成了商誉。根据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企业并购产生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一旦出现商誉减值,计提进入当期损益,且该减值不可转回,也就是说增值也冲不回账。若业绩承诺不能实现,约定的利润补偿即使到位也不能计入当期损益而只能进入其他资本公积,无法在利润表中得以体现。在上述两者不能在财务端正常抵消的情况下,虽然上市公司未造成现实损失,并购后第二年和第三年出现的商誉减值对并购方当年会带来很大利润压力。烯碳新材此前并购动作较多,本次的商誉减值也成为重要因素。
烯碳新材人士表示,对于已形成的亏损,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切勿被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商誉减值所调节的报表利润所迷惑,烯碳新材新投入的烯碳新材料产业尚处于培育期,目前更应该关注公司整体战略以及未来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