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抛售平安事件”:两个潜在买方密集接触平安无法确认信息,汇丰银行力挺不会抛开交行
“汇丰没有参与平安的实质性业务管理,影响只是在董事会层面。”
汇丰抛售平安,这回动“真格”了。
2012年11月19日上午,香港市场传出“汇丰拟抛售其持有的全部中国平安股权”的消息,受此影响,中国平安H股盘中跌逾3.5%,A股更一度暴跌超6.31%,跌至34.6元/股,股价创近10个月新低。
受此影响,汇丰控股(00005.HK)、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分别于9日中午、晚间发布公告,确认汇丰控股正与第三方商讨出售中国平安股份事宜。当日,中国平安A股收于36.49元/股,下跌1.62%。
事件当周,平安A股市值与上周基本持平,H股市值微减。中国平安集团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汇丰没有参与平安的实质性业务管理,影响只是在董事会层面。”
接盘者
11月19日中午12:04,汇丰控股公告紧急声明,称“汇丰在媒体报道中得悉有关可能出售其于本公司所持有的15.57%股份的揣测。汇丰不时会收到第三方收购其持有资产的邀请,并确认其正在商讨当中,而有关的商讨有可能会或不会构成股份之出售。若然或当需要时,进一步信息会通过公告形式向外界宣布”
当晚,中国平安公告称“公司关注到汇丰控股发布的相关声明,后续将密切关注上述相关事项的进展情况,并严格按照有关上市规则的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本公司的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充足,财务稳健,保险、银行和投资等各项主营业务均运行健康、良好。”
中国平安2012年三季报显示,汇丰保险控股、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分别持有其6.19亿股和6.14亿股,持股比例分别为7.82%、7.76%,为第一、第二大股东。汇丰合计持有中国平安12.33亿股,持股比例为15.58%。
11月19日,香港媒体称,泰国首富、华人谢国民掌控的正大集团是潜在的接盘者。11月20日,正大集团相关人士确认,集团正在洽谈“接手”平安股份一事,并指出“洽购股份一事已经在香港谈了有一段时间。”
据称,正大集团或将通过旗下的正大环球接盘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
据查,正大集团是泰籍华人创办的跨国企业,目前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
招商证券认为,汇丰未证实其卖出的具体意愿和卖出比例,或将转让股份属于H股,短期内股价下跌形成阶段性抄底机会。中信建投认为,减持与保险业增速放缓有关,汇丰减持只是交易中的一笔,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
中银国际认为,最近汇丰在美国和英国分别遭遇赔偿纠纷,其赔偿金额高达32亿美元,这可能是汇丰减持中国平安的部分原因。
安信证券认为,汇丰所持平安股权全部为H股,即便全部出售其对A股的股权结构也无甚影响,并且还不排除溢价出售的可能。
平安此前是否与汇丰、正大接触并商谈更进一步的股权转让事宜呢?“这件事我不是很清楚,”中国平安集团新闻发言人盛瑞生称,“平安没有收到汇丰任何关于股权转让的信息,我们也在关注进展,还没有最终结果,不能做假设。”
11月21日,另一个潜在接盘者也浮出水面。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称,汇丰控股最近有接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出售中国平安股份了解中投的意向,但不清楚双方是否仍在继续洽谈。
理财周报记者致电中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市场传言以及具体项目信息,我们不予置评,如果相关事宜存在且进展到需要披露的程度,我们会在官方网站披露相关信息。”
中投公司主要投资海外公司,但旗下子公司中央汇金则持有大量内地金融股权,如四大行及国开行、光大银行等。
深圳某保险分析师称,“如果最终是中投公司接盘,那平安这些年争取股权分散战略的效果将受到影响,又变成国企了。”而此前,作为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一直是中国平安引以为傲的事。
对此,盛瑞生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市场传言,不能随便猜测。无论怎样,平安的企业性质不会改变。”
汇丰瘦身
事实上,汇丰抛售平安的消息流传已久,但此前,无论是汇丰还是平安,都没有正面回应过。
最近一次就发生在中国平安发布2012年三季报前夕。10月25日,中国平安A股收于40.84元/股,下跌2.02%;此后的26日、29日连续两个交易日继续下跌,跌幅为2.69%、4.23%,盘中一度跌破37.6元/股,29日最终收于38.06元/股,三个交易日跌幅达8.62%。
对此,中国平安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金绍樑当时如此回应,“现在谣言满天飞,股价下跌都是因为有人传谣,等谣言过去股价自然就会恢复正常水平,公司的基本面没有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2011年9月26日,在A股飘红当日冲破2400点关口的情况下,中国平安暴跌9.58%,同样是2008年的9月26日,中国平安A股大跌8.25%,市场甚至总结出中国平安的“9.26魔咒”。
“中国平安屡次大跌均与业绩无关,而是受市场消息影响,不排除有意做空的可能。”有保险分析师如是称。而其所指的市场消息,正是指大股东汇丰抛售平安股份。
而更多的市场分析师对此表示乐观。中信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潘洪文认为,汇丰卖平安股权市场早有传闻,不必过度恐慌。汇丰卖平安并不是不看好平安,主要是出于战略考虑。因此,维持中国平安“买入”评级。美林证券相关分析报告则认为,汇丰如果出售平安股权,这只是在情感上有负面影响,但在基本面上并没有影响,毕竟汇丰并没有参与平安的日常运营,因此对平安维持“中性”评级。
2011年,欧智华担任汇丰集团行政总裁后,便开始“瘦身”战略,频繁出售非核心资产,包括汽车保险、私人贷款及信用卡组合、私募基金权益,甚至地区零售银行或保险业务等。仅2012年以来,汇丰就先后出售香港一般保险业务及台湾寿险业务。
2012年3月7日,汇丰控股公告称已与其控股的恒生银行达成一致,同意将香港、新加坡、阿根廷及墨西哥的一般保险业务售予法国安盛集团(AXA)及澳大利亚昆士兰保险集团(QBE),出售价格总计9.14亿美元。2011年,汇丰以327亿美元出售美国的信用卡业务。自2011年初至今,汇丰控股累计已经宣布了41起类似剥离非核心资产的交易。
除了平安之外,汇丰在大陆的投资还有交通银行、上海银行、北京汇丰保险以及汇丰晋信基金。
在抛售平安消息传出之后,市场又开始关注汇丰是否会抛售交通银行。对此,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集团总部发言人Gareth Hewett11月21日回应时明确否认,汇丰将长期与交行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继续投资中国区业务的战略大方向也不会改变,市场不必过度反应。同时表示,汇丰不但不会在中国“瘦身”,相反还在扩张。
十年联姻
汇丰与平安的联姻,一度被认为是汇丰模式在大陆的完美嫁接。
时间倒回到10年前。2002年10月,平安和汇丰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汇丰集团斥资6亿美元(约49.79亿港元),认购平安增发的2.467亿股外资股份,占当时平安总股本的10%。协议规定,汇丰可以在平安公开发售股票时享受优先买入权以及价格优惠,并获得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汇丰的意图很明确,坚持其一贯的“只收购可获得控制权的企业”作风,意在控制平安。
2年后,中国平安H股上市时,汇丰斥资12亿港元以招股价10.33元按比例认购,持股比例维持9.99%,是平安上市前十大股东唯一没有被摊薄的。
2005年5月,汇丰全资子公司汇丰保险以13.2港元/股的价格,斥资81.04亿港元(约11亿美元)从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下属公司手中收购其持有的9.91%平安股权,从而将其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超过平安高管控制的平安员工股代持公司新豪时、江南实业等持有中国平安的股份,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
入驻平安后,汇丰不仅在管理上给平安带来先进的理念,在具体业务上也给平安带来帮助,如2003年双方联手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为平安在银行业务上创造了可能;此外,汇丰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平安建立风险控制和后台等系统。当时,平安的管理层也是“时时讲汇丰,处处学汇丰”。
当然,马明哲对平安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划。“让股东数量尽量增多,以减少股东对公司决策的影响。”一直是马明哲等平安高管的策略。随着工商银行、招商局集团等发起人的退出,深圳投资管理公司等国有股权进一步被稀释,以及高管持股的增加,平安的股权已经达到分散的目标,高盛、汇丰等外资股东的入驻也是其分散股权战略的一部分。
受公司战略影响,汇丰没有参与平安2008年和2010年两次配股,持股比例最终被摊薄至15.58%。汇丰对平安的关注也渐渐淡出,转向2004年入股的交通银行,双方在信用卡等银行业务上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对汇丰与平安十年联姻的可能最终结束,中国平安集团新闻发言人盛瑞生通过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汇丰没有参与平安的实质性业务管理,影响只是在董事会层面。当然平安早期还是从汇丰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内控、后台以及银行等业务,我们对汇丰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汇丰三次认购平安股份的总成本为142.83亿港元,在本次大跌前,中国平安H股最近一个月均价为61.28港元,汇丰目前所持中国平安12.33亿股市值为755.58亿港元,考虑分红因素,中国平安近10年累计向汇丰分红达38.48亿人民币,约47.88亿港元,不考虑折价或溢价,汇丰出售12.33亿股平安股份可获利660.93亿港元,是入股成本的4.63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