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智认知:专注运营,让城市更加智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1年1月27日上午,保定市政府与新奥新智、京东、中国黄金集团等15家企业举行线上云签约仪式,共签署15份战略合作协议,预计投资额达450亿元。其中,新智认知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3869.SH)就智能城市和园区项目等领域,与保定市政府相关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主要承担保定全市智能城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含物联网平台+城市智能中台+智能运营中心;并基于上述平台围绕保定市各垂直应用场景,开展智能城市各领域的智能应用及有效落地,逐步将关键技术推广到保定智能城市的各领域。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如何依托日益发展的5G、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将城市从信息化带向智能化,实现数据分析、赋能,让民众切身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幸福体验,成为智能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智能城市急速发展的浪潮下,新智认知选择了“以建养运、以运定建”智能城市建设模式:通过投资建设智能城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及基于所建设施的智能应用和实体项目,扎根行业场景、聚焦场景痛点、以场景促建设、以建设带运营,持续稳定提供运营服务,逐步成为智能城市建设领域的“数字工程建设者+智能运营服务商”。

  模式先行,运营至上

  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中国智能城市建设已迈入第23个年头,目前国内各行业基本已实现互联网络的覆盖,完成政务信息化系统、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PaaS平台的建设,打通了部分常用“城市服务”,基础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完成。过去20多年的建设为智能城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诸多弊端日益显现,城市管理者看不到全局、决策缺少依据;基层网格员巡防靠人工、缺少资源支撑;民众体验感不佳、参与度不够、获得感不足……尤其是2020年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些问题的暴露,多年来的智能城市建设,在突发的疫情面前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

  作为领先的数字工程建设者和智能运营服务商,新智认知将基于全域感知、数据协同、资源共享、联合学习,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同时以运营为导向,面向不同场景需求,实现系统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同时兼顾项目建设的实用、高效和长久化贴身赋能、持续服务的双重特性,切实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

  该方案创新性以“授权-建设-运营”ABO模式为框架,以授权获取城市资源并同城市管理者、行业专家、智库资源共同制定行业建设顶层制度;以制度规划建设方案,实现物物相连、数数相通;物联中台获取、凝聚数据,数智中台分析、利用、展示数据,辅助城市管理者管理、解决、决策城市治理;运营后端场景,提供持续服务。新智认知的这一模式已经在河北、山东、四川、重庆等多地项目中得到运用。对新智认知而言,智能城市项目建设的完工不是业务的终点,相反恰恰是运营服务的起点,新智认知坚信,只有依靠扎根当地的运营团队,沉浸式参与才能让建设的智能城市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

  扎根每座城,做好三件事

  新智认知认为,要想为用户(城市)提供基于数据的多场景本地化运营服务,必须做好两点:物联先行、打造柔性的生态数据基座;整合数据,实现数据的组合创新及降本增效。基于这个理念,新智认知智能城市建设关键要做好三个落地:

  其一,落地“物联网”。物联网网络是智能城市的管道,新智认知采用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正在国内实践基于LPWAN技术的物联网应用与智能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建设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物联专网”这一智能城市的重要通信基础设施,服务于政府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同时结合现有通信技术(包括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光纤宽带网络等技术)实现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医疗卫生、金融税收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其二,落地“和”思想。鲜活的数据能帮助城市管理者把握城市运转动向,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同时也是一切智能应用运转的前提。物联网的建设就是要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但面对星辰大海般的城市数据,做好数据和应用的“和”是提高智能城市效率的关键。新智认知将以城市智能中台为基础,通过汇聚、治理、打通和协同数据和智能应用等各类城市数智资源,实现现有资源的“和”,为构建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其三,落地“运营”。智能城市的运营是一项细活难活,不仅要求熟悉城市运行的机制,还要求运营团队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有清晰的场景。新智认知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联合学习、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依托城市智能中台,协同多方数据,感知整个城市的总体运行态势,协同多部门、统一指挥调度,智能高效完成城市日常管理中的事件处理,或者应对突发情况进行应急联动指挥,协助政府解决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智能城市的运营必须聚焦场景,新智认知在智能城市的运营实践中,从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热点问题出发。(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