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耐心等待“3亿元市值退市”迸发力量

上海证券报


  在水缸底处凿开一个小口,哪怕周围很干净,随着水流转动,远处的泥沙依然会吸聚而出,从而实现激浊扬清。2012年6月,“面值退市”作为第一个“小口”,揭开了A股市场化退市的序幕。2020年末,退市新规新增了“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有望进一步发挥市场化退市的效力。

  退市新规要求,若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在交易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将涉及终止上市。新规发布时,沪深两市市值最小的上市公司是*ST成城,市值为3.9亿元,与“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尚有一段距离。不仅如此,不少类似*ST成城的“超小市值”公司,其股价本身已经靠近面值,“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似乎没有用武之地,换言之,好像有些低了。

  探讨“3亿元市值”这一新增退市指标是否合理有效,还是要看过往市场化退市指标的施行效果。2012年6月,沪深交易所公布修订后的退市制度,其中提出一条市场化退市标准——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的公司应终止上市。

  当时,市场对这一标准颇有疑虑:虽然股价在个位数的股票很多,但距离面值(对绝大多数股票来说是1元)仍有很大距离,该措施能否真正起到效果?

  6年后,2018年12月28日,中弘股份被深交所摘牌,成为沪深两市首只“面值退市”的股票。从此开始,面值退市案例走进大众视野,数量逐渐增加。2019年,雏鹰农牧、华信股份等4只股票“面值退市”;2020年,这一数据进一步放大,“面值退市”几乎已引不起市场太多关注。进入2021年,*ST天夏因股价持续低于1元,已锁定“1元退市”席位。

  从“面值退市(新规已改为‘1元退市’)”的施行效果来看,市场化退市标准完成制定只是完成了政策的前一步,后一步需要市场根据标准自发地用脚投票,这一过程可快可慢,但假以时日,终会有公司触线退市,从而实现优胜劣汰的政策效果。况且,一旦市场形成共识,无论面值退市,还是“3亿元市值”退市标准,都会产生强有力的“磁吸效应”,一旦有公司靠近“红线”,投资者就会快速卖出,推动其离开市场。随着第一个案例出现,后续会不断出现,并成为常态。

  至于为何已有“面值退市”标准,还要新增“3亿元市值”指标?A股现有的4000多家公司中,约有1182家总股本低于3亿股,512家总股本低于1.5亿股。即便这些公司股价高于面值不少,比如2元/股,但因其市值依然非常小,“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的效力将得以发挥。

  另外,近年来A股高送转热度持续降低,高价股开始受到追捧,过去一味送转扩大股本的情形越来越少,导致很多个股长期保持小股本,仅依靠“面值退市”指标,很难对其中部分经营较差的问题公司形成影响,从而达到激浊扬清的效果。

  评价一项政策的效果优劣,尤其是“面值退市”“3亿元市值”退市这样的市场化政策,需要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观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让其自主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将其当作处罚类政策要求立竿见影。面值、市值是市场充分博弈的结果,微小市值的公司往往缺乏投资价值,存在被炒作的问题,结合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将市值极低的公司清出市场,也有利于投资者理性选择,引导价值投资。

  可以预见,一旦“3亿元市值”退市标准开始发挥效用,势必将和“面值退市”一样,充分调动市场自己的力量,成为发挥市场效力、清理绩差公司、完善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