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风集团加码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车

崔小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港上市15年后,汽车龙头公司东风集团将回归A股市场。12月11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2020年第55次审议会议召开,东风集团等4家企业均顺利过会。东风集团此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9.57亿股,募资210亿元。

  商用车领域具备优势

  上市委对东风集团与合营联营各方的合作以及“岚图”新能源汽车项目实施风险提出了问询。

  上市委指出,报告期内,东风集团对合营、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是其营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且依赖度较高;乘用车板块的收入和毛利率持续下降。要求说明发行人与合营、联营各方的合作稳定性及可持续性。结合乘用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行人竞争优劣势,说明东风集团应对乘用车板块收入、毛利率持续下降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上市委要求,东风集团结合自身的技术、人才储备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态势,进一步说明“岚图”新能源汽车募投项目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

  东风集团及其母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69年9月开始建设的第二汽车制造厂,至今已经拥有超过50年历史。

  招股书显示,东风集团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为中心,涵盖汽车研发、零部件及装备生产制造、汽车金融、汽车销售、出行业务等较完整的业务体系,建立了包括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车以及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在内的全品类车型及全产业链布局。

  2005年,东风集团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为677亿港元。截至创业板招股书签署日,东风公司直接持有东风集团66.86%的股份,系公司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持有东风公司100%股权,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今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03.2亿元,同比增长10.15%;归母净利润为78.3亿元,同比下降34.42%。

  公司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商用车业务受益于医疗急救、物流运输、施工等需求上升,带动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15%;同时,受疫情影响,短期经济承压与消费信心不足导致终端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乘用车第一季度销量下降明显,虽然第二和第三季度快速复苏,但仍不及去年同期。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综合导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4.42%。

  商用车是东风集团的传统优势领域。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商用车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从47.97%逐年增至77.61%。报告期内,东风集团商用车销量稳居行业前列,重中型卡车市占率稳居国内市场前二。

  “A+H”整车制造企业

  今年4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将已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的市值要求调整为符合以下两项标准其中一个: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市值门槛降至200亿元为东风集团回归A股市场创造了条件。

  今年7月,东风集团发布公告,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10月13日,深交所创业板受理东风集团IPO申请;10月17日受到“闪电问询”——从受理到问询只隔4天。11月18日,东风集团披露了对深交所的首轮问询答复。12月11日,创业板上市委公告,东风集团首发获通过。

  业内人士指出,东风集团回归A股市场,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并补充岚图品牌以及“新四化”转型所需的巨额资金。

  随着东风集团登陆A股进入倒计时,公司有望成为继比亚迪、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后,第四家“A+H”的整车制造企业。

  “岚图”品牌承载双重使命

  东风集团此次募投项目主要包括:岚图品牌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新一代汽车和前瞻技术开发项目以及补充营运资金。其中,70亿元计划用于岚图新能源汽车项目,占募集资金的1/3。

  招股书显示,岚图是首个央企打造的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将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高舒适性、高性能等方面重点打造独特的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品牌标签,积极对标国际领先企业。

  岚图首款车型已命名为岚图FREE,定位于中大型智能电动SUV,提供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动力选择,预计12月18日将在深圳全球首发,2021年第三季度上市交付。

  根据岚图的产品战略规划,自2021年起,岚图每年将向市场投放至少一款新车;今后5年,品牌产品将涵盖轿车、SUV、MPV等细分市场,不断扩展高端电动汽车的产品阵容。

  作为东风集团自主业务向上的关键,岚图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岚图在东风内部承担双重使命,包括东风品牌向上以及探索出国有企业如何打造出灵活的、真正面对市场竞争的机制体制。”岚图汽车科技公司CEO兼CTO卢放此前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