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释放见底信号?券商股突然爆发 6年来13次单日涨幅超过6%

汪友若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释放见底信号?券商股突然爆发,6年来13次单日涨幅超过6%……

K图 BK0711_0

  上周,外围市场普跌,但A股市场表现出超预期的韧性:沪深300上涨2.29%、创业板指上涨4.24%。助力反弹的板块除大金融外,主要是医药和食品饮料。

  不过,对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券商板块的崛起,机构分析认为其对大盘整体的影响有限。历史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券商指数单日涨幅超过6%的情况发生过13次,而后一周、两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市场表现无明显规律。

  同时,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曾经强势的周期股“光环”或将阶段性淡化。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从现实问题来讲,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还没有结束。但如果现在这个时候还没买周期股,再进去可能就是刀口舔血了。

  券商股行情会是一日游吗?

  上周五,券商板块表现出异常强势,券商指数单日大涨逾7%引发市场关注。但对于券商股行情的持续性,多数机构持谨慎态度。

  天风证券策略团队认为,回顾历史数据,自2015年以来,券商指数单日涨幅超过6%的情况发生过13次,而后一周、两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市场表现均无明显规律。

图片

  中泰证券策略分析师王仕进提出,今年初以来,A股相对全球股市表现不佳,而最拖累A股指数的就是券商、保险板块。“全球金融指数今年以来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唯独在A股是下跌的,这还是建立在A股银行指数今年已有9%以上的涨幅基础上。显然,拖后腿的是券商和保险。”

  王仕进表示,根据经验,券商指数往往在行情顶部和底部最为活跃,上周五券商集体上涨,或许在释放指数见底信号,也可能是在释放风格切换的信号。

  李迅雷则表示,A股市场的金融板块权重巨大,因此对指数的拉动作用比较大。但即便如此,依然很难形成“牛市氛围”,板块此消彼长、风格不断切换或是今年A股的主要特征。

  “周期逻辑”阶段性淡化

  与此同时,上周A股资源类周期板块高开低走,周四、周五在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背景下全线回调。

  对此,中信证券策略团队表示,A股市场周期逻辑阶段性淡化,成长板块料将迎来一轮月度级别的估值修复行情。

  中信证券具体分析认为:首先,今年以来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已开始对经济预期产生负面扰动,反过来制约了涨价的持续性,政策及时应对也有效抑制了短期投机行为,能缓解商品过快上涨趋势。其次,5月中旬开始,商品价格的修正预计将缓解国内流动性政策收紧预期,驱动增量资金持续入场,存量资金则从顺周期板块扩散至高弹性板块。在此背景下,涨价的持续性和中下游需求进入了交互矛盾期,周期逻辑将阶段性淡化。

  天风证券策略团队则认为,周期股下半年可能还有大机会,但短期不急于一时。5月周期股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PPI进入快速冲顶阶段。历史上,周期股的超额收益稍微领先或同步于PPI见顶。但展望下半年,PPI有较大概率维持高位或二次探顶,可延长周期股的业绩韧性,推升周期股的第二波超额收益。

  方正证券策略团队同样认为,本轮商品周期大概率没有走完,周期股后续将现分化。中游偏制造类周期品已于今年2月确立阶段性顶部,有色、石油开采等具备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支撑,煤炭、钢铁板块目前性价比相对一般。

  建议重结构轻指数

  展望后市,在指数层面,维持震荡格局是多数机构的共识。

  国泰君安证券策略团队表示,当前市场仍不具备走出趋势性行情的坚实基础,震荡仍是大格局,重结构轻指数投资思路不变。一方面,财报季结束后A股进入业绩空窗期。同时,年内盈利增速或将逐季下行。而海外通胀冲击的风险仍存:4月美国通胀数据大超预期,且未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供应链受限以及服务业成本上行影响,美国通胀率仍将继续冲高。

  粤开证券策略团队认为,经历了上周的上涨后,沪指在3500点区域附近面临一定阻力,部分资金出于避险考虑进行获利了结。同时,海外扰动依旧尚未明朗,在外部不确定性尘埃落定之前,市场延续震荡的概率偏大。后续建议重点关注两方面因素对指数的影响:一是市场的成交量是否能够持续放大,二是热点概念行情是否具备持续性。

  天风证券表示,目前A股市场个股机会仍存,但不宜对指数有过高预期,建议投资者维持相对谨慎的仓位水平。具体配置方面,一方面建议自下而上筛选出PEG相对较低的头部公司;另一方面可关注业绩具备持续高增长能力的中小公司,其中,观察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筛选途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