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云科技称混合云业务具备优势

杨洁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本报记者 杨洁
  云计算服务商青云科技有望登陆科创板。2月24日,青云科技发布科创板上市发行安排公告,2月26日将进行初步询价。公司是一家平台级混合云ICT厂商和服务商,致力于为企业用户提供自主可控、中立可靠、性能卓越、灵活开放的云计算产品与服务。
  混合云将成主力
  招股书显示,青云科技已具备全维度的云产品与云服务交付能力,公司自主研发形成跨越智能广域网、laas和Paas的云网一体技术架构体系,拥有全面的ICT服务能力;在交付形态上,以统一技术架构形成云产品、云服务两大标准化业务模块,根据客户需要满足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的部署需求,并针对多个行业形成了完善的行业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场景纵深上,公司正着力布局发展集云、网、边、端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更广义的数据互联。
  青云科技称,混合云是云计算行业发展演变的重要趋势,成为云计算厂商争相布局的方向。公司是布局混合云业务的领先厂商,拥有多年积累的服务大中型传统企业的经验,在混合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青云科技董事长兼CEO黄允松介绍,混合云是云计算演进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形态。最初,云计算主要是互联网企业、中小企业在用。随着企业对云使用的深入,单纯的公有云或是单纯的私有云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混合云能让用户充分利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具有高灵活性,也兼具成本效益,将是未来市场的主力。
  青云科技选择混合云作为主要发力点。青云科技提示,公有云行业规模效应突出,公司云服务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规模、品牌等方面与行业领先企业均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压力较大,未来更加关注公司擅长的传统企业客户的稳定需求。同时,面对混合云的发展趋势,公司将云服务业务作为混合云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青云科技积累了大量客户,包括大型企事业客户,如光大银行、中国银行、泰康保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新兴行业及互联网企业,如好未来、VIPKID、有棵树、e城e家等。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近年来,青云科技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青云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3067.42万元、6426.93万元、6954.25万元、3653.0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82%、22.81%、18.45%、25.34%。
  由于云计算业务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及研发支出较大,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青云科技的营收规模分别为2.39亿元、2.82亿元、3.77亿元、1.4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9647.78万元、1.49亿元、1.90亿元、7808.70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5360.63万元、1.27亿元、1.38亿元、8058.97万元。
  公司最新版招股书披露了2020年业绩情况。2020年,青云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13.74%,归母净利润亏损1.64亿元。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云服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0%、-18.92%、-26.53%及-30.41%,整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是公有云领域竞争激烈、客户结构调整、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等因素所致。
  行业竞争激烈
  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激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金山软件、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华为、新华三、联想、VMWare等传统大型IT软硬件提供商,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均积极布局云计算领域。
  青云科技表示,随着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价格战逐渐升级,尤其是公有云行业更为明显,对公司造成一定影响。据介绍,2016年11月,亚马逊宣布全面下调主力产品EC2的价格。2017年11月,阿里云宣布大幅降价,ECS实例优惠40%,CDN服务降幅为25%,再一次刷新行业低点。
  压力之下,云计算公司持续进行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客户服务,改善产品性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青云科技表示,在混合云领域具有差异化优势,作为业内率先布局混合云业务的厂商,公司立足于公有云、私有云一体化IT架构,实现混合云快速部署,为客户提供一致性使用体验,打通多云数据孤岛,降低后续运维管理难度。同时,公司依托SD-WAN技术,形成了强大的云网融合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实现各业务节点的高速互联,在市场上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本次公司计划募资规模约为11.88亿元,将投资云计算产品升级项目、全域云技术研发项目、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青云科技由黄允松、甘泉、林源三人在2012年携手创立。招股书介绍,黄允松目前担任公司董事长及CEO,是中国云计算领域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公司副总裁甘泉及副总裁林源曾在华为、IBM、百度、腾讯等公司任职,均深耕云计算相关领域多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