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水涨船高。过去一年里,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合作没有大的风波,双边贸易额有望再创新高。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大使张明认为,除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中欧还就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交换了清单出价,同意尽快结束地理标志协定谈判,并就循环经济、蓝色伙伴、海关合作等签署了新合作文件。双方就加强互联互通战略对接达成重要共识。
比中经贸协会主席德维特认为,除了经贸合作保持强劲增长外,中欧关系取得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双方间保持着强有效的对话。“中欧并不是在争吵。在欧盟层面的共识是,如果中欧之间有问题,那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谈,这一点很重要,”德维特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中欧之间的默契与当前国际局势密不可分。“欧盟意识到跨大西洋关系已不像此前那样紧密,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并非欧盟的竞争对手。鉴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欧盟确实需要与中国保持紧密的伙伴关系”。
但也有一些欧洲学者认为,过去一年内,中欧贸易摩擦有加剧的趋势。一些欧洲国家已明显表现出对中资的戒心,尤其是对中欧技术合作的戒心。虽然从整体上讲中欧经济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其竞争的一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近来欧盟发起的对华光伏、自行车等反倾销调查以及欧委会出台加强外资审查机制等就是这种焦虑情绪的集中体现。
关于德法等欧盟国家对中方并购高科技企业的担忧,德维特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成见,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引发中方的反制,伤及欧盟在华企业利益。双方应就高科技企业并购展开深入探讨,避免一意孤行。在他看来,中方应引导欧盟看清事实,即欧洲人不天真,中国人也不天真。中美贸易摩擦已反复证明,面对经贸领域的单方面挑衅和施压,中方将以彼之道还治彼身。最终的结局是欧洲人不愿看到的。
但他同时指出,中方还应认识到欧盟内部的复杂性。欧盟和成员国往往在同一件事情上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在高科技并购问题上,一些中东欧国家的立场就与所谓的“欧盟共识”存在差异。有时中方会感到很难理解,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张明认为,中欧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但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领域的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当前,欧盟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4%,中国投资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欧方在贸易领域的限制措施有所增加,在高科技、数字等领域对华合作也呈收紧趋势,中方资本、技术、商品在欧洲面临不少障碍。这些本应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却受到了“市场之外之手”的干扰。
在他看来,中欧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看法很正常,但这些差异不应被人为放大。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凝聚共识,这些“成长中的烦恼”终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