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内影院复业一周年 疫情大考后迎来新生

证券时报电子报

  证券时报记者 知蓝

  去年7月20日,国内低风险地区影院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恢复开放,至今已满一年。在此期间,国内影院从业者既收获了春节档、五一档票房创新高的惊喜,也曾因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院再度停业而担忧。

  一年后的今天,国内电影院的经营状况恢复到了什么水平?疫情给电影院带来了哪些改变?影院从业者的心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多地影城经理。

  开业就是胜利

  “进入影城,请测量体温。”7月16日,在上海市嘉定区某影城,记者看到,该影城员工依然严格执行测温、消毒等防疫措施,和几个月前严格禁止饮食不同的是,影城已允许观众携带饮品入场。

  “票房在恢复,但跟2019年相比,还是有差距。今年上半年票房只有300多万元,而2019年同期我们的票房接近700万元。”影城经理张呈对记者表示。

  票房虽然未完全恢复,但和今年春节前夕相比,张呈的状态要好很多。今年春节前不久,上海零星出现的本土病例,让张呈忧心忡忡,担心影院会再度暂停营业,好在这种状况并未出现。

  “能复工当然是非常激动的。”回想起去年7月复工时的心情,西南地区某影城经理、资深电影从业者林凯十分感慨。

  “疫情对电影院的影响,估计能排进各种行业前10名。”林凯坦言,疫情对影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对影院未来的发展,他并未失去信心,“一家高票房的影城倒下,马上就会有很多投资人拥进来补上,电影院复苏、继续发展的走势不会变。”

  比起去年整体复工后就一直稳步经营的影院,一些因疫情二次停业的影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2021年以来,黑龙江、河北、广东、云南等地的影院都遭遇过再度停业。

  “可以说是一言难尽,这次广东的疫情让大家都很难,广州、佛山、东莞、深圳、惠州都大面积停业,只有少数区域没有停。我们这次也停了15天,刚刚复工。”广东某影城经理宋嘉对记者表示。

  二次停业时间虽然不长,但影响并不小。“2019年7月影院观影人次3.3万人次,今年7月到现在还不到6000人次。”宋嘉告诉记者。

  2020年7月影院复工前,在影院摸爬滚打十多年,先后在多家影城担任总经理的宋嘉迫于压力曾短暂离开电影行业,但影院复工后便立即回归。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宋嘉坦言虽然压力巨大,但却依然选择坚守在影院行业。

  “全国经济稳步复苏,电影行业也在有序复苏,虽然局部疫情时有反复,但基本上最长2个月左右就解封了。作为从业者,最难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更应该以常态去面对。”林凯对记者表示。

  平常心看票房

  票房是电影市场冷暖最直观的指标。数据显示,恢复营业一年来,国内影院共放映1.18亿场,观影人次超12亿,共产生票房477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票房。

  2021年上半年,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等重要档期票房均创下历史纪录,但上半年我国电影总票房却显著低于2019年同期,仅相当于2017年同期水平,电影市场冷热不均现象显著。

  对于上半年的票房数字,多数电影从业者表现较为淡然。“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2021年取得这样的票房数据,我们应该用相对平衡的心态去面对。作为影城经理,要做的是把影城做精致、做细致,提高观影频次,吸引顾客走进电影院。”林凯表示。

  “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数据,虽然上半年整体票房不及往年,但热门档期比以前要好,尤其是春节档,不仅有上座率限制,而且头两天预售并不理想,但最终票房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张呈表示。

  “年初的时候,大家只觉得今年肯定比2020年要好,但是对于今年票房能不能超过2019年,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票房完全恢复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现在影院能正常运转就不错了。”张呈说。

  北京一家票房排名前列的影城市场经理表示,除了需要常态化执行的疫情防控措施外,疫情带来的明显变化是从业者的心态更平和了。

  “之前市场总票房一直在增长,大家肯定希望自家票房也能增长,但疫情之下,大家的心态反而放平了。我们影院的票房顶峰是2018年,实际上2019年就已经出现小幅下滑,今年上半年的票房还不到2019年同期的40%,但再怎么样今年也不会比2020年更差吧。”上述市场经理说。

  “我们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当然也做好了慢慢复苏的准备,现在疫情还在全球持续,进口片还有很多未知,大家要有信心,一年肯定会比一年好。”林凯表示,作为从业者,一方面希望主管职能部门合理计划发片,做好统筹工作;另外也期待适当放宽进口影片的引进,“这既是我的期待,也是电影行业比较迫切的事情。”(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