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平安国蕴CEO吴媖:中国ESG市场蓄势待发

段芳媛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ESG投资理念逐步升温,企业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消费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认可。平安国蕴CEO吴媖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ESG的浪潮已至,平安国蕴专注于ESG相关金融服务,希望通过在ESG领域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资源,助力中国市场ESG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企业的前哨站、投资者的度量衡、市场的传感器。

  ESG浪潮先行者

  ESG表示环境保护(E)、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2018年,中国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九章《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中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披露环境信息以及履行扶贫等社会责任相关情况”“上市公司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披露公司治理相关信息,定期分析公司治理状况,制定改进公司治理的计划和措施并认真落实。”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ESG信息披露指南。

  “以海外某知名电器公司的ESG实践为例,其生产时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建造工厂时做到67%的垃圾零填埋。这是在环境保护这个维度方面具体可视可量化的做法;公司的产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设计。同时,对员工进行无偏见培训,履行社会责任;财务指标透明,对投资者有交代。这是落实公司治理。”吴媖说。

  吴媖认为,投资仅仅关注财务指标成为过去式,非财务类指标的表现在投资决策中的占比日益提升。“将财务指标做得漂亮对企业并不是太难的事,但投资者越来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ESG投资的核心观点。”

  吴媖介绍,ESG浪潮加速袭来,企业应该思考如何把握方向,在新时代站稳崛起。平安国蕴定位为ESG浪潮的引路人。如何量化和使用ESG指标,这是摆在很多企业以及投资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平安国蕴做的就是为企业提供有效支持,如ESG报告辅助工具;为企业理解并践行ESG指标提供咨询,将ESG融入企业运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平安国蕴还可为投资机构提供ESG数据和分析。

  为企业和投资者搭建桥梁

  吴媖认为,ESG有属于自己的生态圈,包含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等环节,每个环节就像一个齿轮,互相咬合。“通常要有政府的监管标准或指引,同时需要资产拥有者的意识觉醒。这会影响投资机构对标的的选择。而投资机构寻找符合ESG投资标准标的,会促使企业去实践ESG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ESG生态圈。”吴媖说。

  吴媖指出,在ESG生态链,平安国蕴一方面利用公司丰富的海外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将EGS化解为可操作维度,为企业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ESG落地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数据资源,为投资机构提供有效ESG决策数据,降低其投资风险,获得中长期投资收益。“ESG听起来高上大,其实并不遥远。平安国蕴要为企业、机构以及资产拥有者将ESG‘拽下’云端。我们是ESG‘最后一公里’的传输者。”吴媖说。

  在吴媖眼中,平安国蕴是一座架在国内外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我们让企业在实际发展中践行ESG理念,让机构能够快速看清、看懂企业发展;同时,将利用强大的海外资源,为合格的企业提供吸引优质投资资源的机会。另外,国内企业或者机构希望走出去,可以通过我们的桥梁与海外建立起更高效的沟通和交流通道。”

  大潮已至 蓄势待发

  吴媖认为:“我们注意到国内监管对ESG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相关政策出台越来越密集。比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了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发展。现在国内ESG投资基金超过90只,企业对ESG也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监管、投资和企业这个条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开始动了起来。这意味着ESG大潮已经到来。”

  吴媖介绍,平安国蕴成立于2017年,公司蛰伏三年,整合中瑞多种资源,倾力打造ESG综合服务体系。

  谈到公司核心团队,吴媖说:“我们的团队构成多元。比如创始人之一Norman是全球资源整合专家,擅长分析行业及市场需求,并在惠普、康柏、美国DEC公司等公司工作超过20年,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运作方式有深刻的见解。核心顾问Marc是瑞士金融科技专家,国际合作专家,拥有多年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顾问经验。创始人Benson则拥有36年科技金融、银行、咨询及金融科技服务经验,曾在美国大通银行、IBM咨询、德勤等担任高管。产品研发‘大拿’晓蒙博士,擅长复杂条件建模分析和研发项目管理,长期专注于可持续发展技术,特别是可持续建筑技术的开发应用,曾入选欧洲玛丽居里项目计划。”

  吴媖表示,当时代大潮来袭,我们需要乘势而上。“平安国蕴作为一家ESG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希望通过我们国际团队所拥有的丰富且深入的实践经验,在中国ESG浪潮中成为独具亮点的引领者之一,为企业、为投资者提供‘ESG门到门’的高品质支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