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慧“拍档”让“传统作业”更轻松

经济参考报

  玻璃橱窗内,一位特殊的机器“分拣员”尤为吸睛。在上方的摄像头进行视觉识别后,机器手臂快速移动,精准找到对应的字母方块,并在几十秒时间内整齐排列出了“新松”的英文名称。

  “身板”虽袖珍,智慧却不小。这位小巧的“分拣员”是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空港商务园内的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高速分拣,在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场景中发挥效用。

  “目前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能够‘记住’并重复工作人员教给它的动作。电脑、手机组装等需要‘精雕细琢’的工程,也可以放心地交给它来完成。”公司副总裁吕忠伟说。

  近日,记者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采访发现,智能科技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大展拳脚”,让“传统作业”变得更为轻松。

  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水下智能装备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该企业所提供的缆控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滑翔机等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已在不少领域得到应用。

  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奇举例说,过去大坝的水下检查工作都要依靠潜水员来完成,今年汛期到来前,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利用水下机器人对一些大坝坝体进行安全扫描,并为铁路路桥开展了“体检”。

  “过去,即使潜水员用摄像机拍摄到了水下安全隐患,也很难确定精准的坐标位置。现在水下机器人的应用不仅让作业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精准定位的能力也让安全隐患排查的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刘奇说。

  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近年来天津港的作业模式和港口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师屈东升说,此前门吊司机需要坐在距离地面约40米高的驾驶舱中,透过下方的玻璃“凭感觉”判断集装箱位置,并手动操控手柄进行作业。长期“窝”在狭小的空间内,不少司机的腰椎、颈椎都落下了毛病。

  而现在,天津港的部分岸桥、场桥已经改为远程自动化作业。“现在天津港集团的一些集装箱作业司机已经实现坐在办公室里,用鼠标和两个手柄就能进行控制操作,一些设备甚至可以达到完全自动化。”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涛说。

  “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也在积极从事岸桥、场桥的自动化改造工作,在改善更多司机工作环境的同时,提升码头智能化水平。”陈涛说,虽然司机不在“现场”,但操作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却使码头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该公司泊位计划员王伟说,后台系统可以根据现场作业情况,对拖车数量进行实时分配,将指令直接通过终端传达给司机。“这样的分配方式更合理,能够保证资源最大化利用。”

  “通过智能操控,吊具可以直接走抛物线,节省了大量时间。从前司机和门吊是‘绑定’的,而现在我们集装箱公司已经实现一位司机可操纵六台设备,仅需在需要人工干预时进行操作。”陈涛说。

  “门吊司机是个辛苦活,对体力要求特别高。”屈东升说,“而经过近些年的改变,门吊司机的队伍中已经逐渐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

  陈涛向记者介绍,去年公司新招聘了10位门吊女司机,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新鲜事”。“目前她们正在接受培训,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初步具备了作业能力。”

  随着智能科技的外延与内涵不断拓宽、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更为丰富,智能科技已从“1.0时代”迈入了“2.0时代”——从冷冰冰的机器“变身”为人们的智慧“合伙人”,不断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近年来天津市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产业,初步形成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多条产业链,智能科技产业占滨海新区工业比重超过30%。

  “从侧重‘机器’到侧重‘人’,科技产品不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劳作,而将拥有人类的视觉、触觉等感知因素以及分析决策的智慧。未来我们希望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形成全新的‘知识库’,使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成为真正的‘工程专家’和人们的工作‘拍档’。”吕忠伟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