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用农险把“饭碗”端得更牢

曾金华经济日报

  近日,平时不太被公众熟知的农业保险,开启了一项重要改革: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行扩面提标,实施范围从6个试点省份推广至13个粮食主产省份,最高保障水平从40%提高到80%。可以说,农业保险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牢。

  传统农业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农业保险的推广则改变了这个局面,特别是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做到了基本上让种粮农民“旱涝保收”。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农业生产的总成本,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农业种植收入因为价格、产量波动而导致的损失,这意味着无论遇上自然灾害还是市场波动,农民基本上能把成本收回来。同时,这项有别于普通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在落实中还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如何提高种粮农户投保意愿。种地、种粮还要交上一笔保险费,这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实际上,财政补贴在农业保险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农民只是承担一小部分保费。按照规定,国家补贴比例为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补贴45%,对东部地区补贴35%。如果考虑市县一级财政也进行补贴,七八成以上的保费都由国家“包”了。当然,保险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要加大宣传解释力度,特别是用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农户了解农业保险政策、提高投保积极性。

  其次是如何提升保险公司服务水平。保险公司作为承保机构,一系列业务需要其具体经办,关系到各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受灾、出险以后,能否方便、及时、足额理赔,是农户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各地要注重加强承保机构管理,提高其服务能力、合规经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保险公司要畅通农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做到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特别是要确保理赔能够主动、及时、精准,维护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

  再次是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0年,中央财政拨给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超过285亿元。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下,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业保险,凸显国家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能否使用好宝贵的财政资金、提高资金效益,是农业保险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一方面,要加强保费补贴资金审核,防止补贴资金被套取、违规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出资金效用。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农业保险政策扩面提标,对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下一步,要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支撑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