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董责险走俏 上市公司投保渐趋普及

黄一灵 薛瑾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又添两家。2月9日晚,浙江众成和航天长峰均公告称,拟为公司及董监高购买责任保险。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共有1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为公司董监高人员购买责任险。

  从2020年起,董责险热度相较于以往明显提高,董责险在A股上市公司中呈现出普及化趋势。分析人士表示,上述趋势背后的动因在于上市公司监管及法律环境的变化,促使上市公司提前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预计未来增长空间很大。

  热度显著提升

  2月9日晚浙江众成公告称,公司拟为公司及董监高购买责任保险,赔偿限额为5000万元,保费支出不超过20万元/年,保险期限为12个月。

  浙江众成表示,为公司及董监高购买责任保险,是为保障广大投资者利益,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促进公司管理层充分行使权利、履行职责。

  同日晚间,航天长峰也发布投保董责险的公告。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9日,今年以来A股共计1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为公司董监高人员购买责任险,包括山东墨龙、华录百纳、恒逸石化、民生控股、中信特钢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人士获悉,截至2019年末,A股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家数接近400家,2020年新增投保家数约170家。2020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关注并投保董责险的增长趋势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2020年3月起施行的新证券法使得证券违法违规成本明显提高,对董监高人群形成更高的威慑力。2020年4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风波进一步将董责险带入大众视野。“董责险普及化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A股上市公司的监管及法律环境的变化,促使上市公司提前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平安产险相关人士指出。

  不“兜底”故意行为

  董责险起源于美国,引入中国已近20年。董责险是指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相应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

  该险种核心是公司职责履行者的“不当行为”,故意及恶意行为、违反忠诚义务的行为、信息披露中故意与事实不符的陈述、误导股东的陈述等均不在被保险的范围,不当行为和故意行为应区别对待。

  换而言之,上市公司和董监高若出现涉嫌财务造假、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等情况,就算投保董责险,也不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

  有专家指出,长远来看,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不仅是保障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更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董责险通过市场化的保险定价机制,能够一定程度上检验企业治理水平。有了董责险的倒逼,上市公司高管对自身行为也会有所约束,类似引入一个第三方监督机构,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管理规范性,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公司风控体系,上市公司高管履职也等于吃了“定心丸”。

  未来发展空间大

  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于2019年10月撰文指出,董责险是公司转嫁风险、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外部监督公司治理行为的保障机制。在美国等境外成熟市场,董责险的普及率超过90%以上。其中,科技、生物医药和银行类公司的购买率更是接近100%。在中国市场,董责险尚属于新兴事物,大部分公司没有购买甚至没有接触过。

  从2020年数据来看,A股上市公司关注并投保董责险的增长趋势明显,且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类型多样化,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又有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新能源等新兴行业。

  上述平安产险人士表示:“A股上市公司的风控意识并非昙花一现,对于内控制度和风控预案的需求将趋常态化。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证券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及上市公司治理持续提升,预计A股上市公司采购董责险将进一步普及化,并将其作为上市公司的标准公司治理以及风险控制标准配备,市场空间巨大。”

  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董责险保险费率也相应上涨。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的费率水平进一步上涨可期。从2020年实际情况看,除少数未能掌握市场数据的保险公司以外,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的一般报价费率已较过往有大幅上涨,部分个案涨幅甚至超过1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