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廷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需要保险业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证券报·特别报道

  “在这次抗疫中,商业保险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贡献度不高,对亟需救助的慢病群体、老年群体覆盖面较小,业务结构存在缺口,在‘防’‘治’两端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人保总裁王廷科昨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坦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空前高度。作为社会风险的主要管理者,保险业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风险管理作用是否充足,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与探讨。

  王廷科表示,保险业应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公共卫生体系的防控环节。例如,在承保期间创新个性化、定制化、全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调动民众健康管理的意愿和关注度,把健康问题解决在前端、把服务覆盖到全程,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补偿向事前管理转型。

  不过,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还须依托基础设施的配套跟进。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亟待系统性地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周期、大资金投入的专业领域,与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追求稳健收益的特点相契合。发挥好保险资金融通功能,将有效缓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来源压力大、公共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助推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的健全。”王廷科表示。

  王廷科认为,保险业应持续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丰富、更灵活的合作形式,发挥险资种子资金和领投资金的作用,建立财政手段与金融保险工具相配合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助力拓宽社会办医融资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源,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可持续、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支持,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在这个过程中,保险机构应加强与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推动系统对接、信息对接、数据共享,积淀充足有效的健康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与运用,加强风险定价能力建设,从而推出有关流行病风险量化及保险解决方案,将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与保险精算技术相结合,助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流行病专项保险机制。

  实际上,不只是公共卫生领域,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可应用于各类经济运行中。中国信保副董事长、总经理蔡希良表示,受疫情影响,外贸行业风险增加,中国信保采取积极的承保政策,提高风险容忍度,放宽承保条件,拓宽外贸企业的保障和服务,充分发挥了保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信保承保外贸相关短期险4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1.7%,为14万家外贸企业提供信保服务,其中,小微外贸企业承保费率同比下降34.7%。

  王廷科补充道,此次疫情催生了一些新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是否可以承保,取决于保险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定价及管理能力。保险科技的应用,有利于提升保险机构的相关能力,从而提升新风险的可保性,助力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疏解更多的社会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