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圣龙股份:技术为先 数字化赋能 在新能源赛道全力奔跑

张雪 上海证券报

  从20世纪90年代初跟着外资车企学习,到成为供应商、变成合资方,拥有了与国际大牌平起平坐的竞争力,再到汽车动力系统泵类产品的单项冠军企业,圣龙股份如今正站在汽车行业新能源转型的路口。

  经历了行业变革的阵痛期后,圣龙股份的发展正向“两头”延伸:在“前头”的研发体系中,逐步建起了宁波本地及美国底特律、萨利松,德国慕尼黑等研发和营销中心;在“后头”,圣龙不断开拓市场,并将工作重心从汽车零部件制造转向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的个性化服务;从传统汽车动力系统泵类产品向新能源领域进军;从劳动密集型向全面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转移。

  多年布局和持续投入终有收获,公司新能源业务迎来强势增长。圣龙股份董事长罗力成说,圣龙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先进的新能源电驱及热管理系统关键零部件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行业领袖。

  勇于转型 向新能源迈进

  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整车制造企业逐步由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向以整车设计、开发、生产为核心的专业化模式转变,专业化、规模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渐成为整车生产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这些零部件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渐融入其全球采购体系。

  圣龙股份就是其中之一。公司拥有完全的核心产品自主设计研发能力,是国内从事油泵、真空泵等泵类产品的企业龙头之一,公司乘用车发动机可变排量机油泵产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电子油泵、电子水泵以及相关的热管理集成产品顺应新能源车发展的需求,为车辆的润滑和冷却、热管理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凸轮轴、变速器零部件等业务国内领先,不但获得传统知名主机厂商认可,而且目前在混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司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零部件领域快速推出减速器、控制器等产品,并在多合一的驱动总成方向进行了布局。

  今天的圣龙,汽车动力系统油泵产品在与世界领先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竞争中,已然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过程。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圣龙股份也面临着是否转型的考验。罗力成坦言,汽车电动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行业内早已是共识,面对变化,圣龙股份从2016年就开始加大相关研发投入,在经历市场反应平淡时,重新评估了技术的可行性,最终选择了坚持。

  终于,转机出现了,先是一家有影响力的跨界造车企业用了该产品,接着其他新能源车企闻讯而来。由于爆款产品带来的新增量,2023年公司业绩在传统燃油车订单下滑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正增长。

  敢于投入 用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圣龙股份的又一发力点——公司期望通过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研产一体化来提升效率,从而重构圣龙数字化战斗力。

  圣龙股份制订了“小步快走”的转型规划:从一套新设备入手,开启单台设备智能化,再扩展到一条产线,延展到一个车间、一座工厂。在罗力成看来,数字化改革是企业的长期战略。为此,圣龙股份一方面横向整合资源,把现有数据系统打通,再加上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系统,让数字工厂“筋骨”更加强韧;另一方面基于客户需求,纵向将客户订单系统与企业的ERP系统连接,构建有机的数字工厂整体。

  通过实施“技术为先、全球开拓”的企业发展战略,在坚持智能化的同时,圣龙股份还在不断推进低碳化、电动化、系统化的产品技术战略。通过自身拓展、海外并购等模式,圣龙股份目前已形成国际化布局,是福特、通用、捷豹路虎、大众、宝马、保时捷、Stellantis等国际知名客户及上汽、吉利、江铃、广汽等国内客户的一级供应商。但罗力成还在考虑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实现“领跑”。

  善于用人 做全球化延展

  如何实现“领跑”?罗力成认为,关键在“人”。

  2022 年上半年,圣龙股份引进了专业从事新能源电驱动的技术团队,并成立了合资公司。该电驱核心研发团队有着平均超过10 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传动系统开发、集成、匹配应用经验。同时引入了获评“宁波市高新精英”、“优秀创业项目”的孙强博士及其核心团队加入圣龙,负责公司的控制器产品的规划和研发,主攻纯电汽车、增程汽车的整车核心控制器产品。引入新团队时,圣龙都采取了相应的股权激励措施。利益绑定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励团队进一步焕发活力。

  罗力成透露,下一步,圣龙股份将持续引入新技术团队,逐步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国际化的团队使公司能够充分发挥全球化平台的资源优势,有效控制全球化经营的风险。

  秉持“四千精神”,圣龙股份在竞争中成长、在市场中搏击、在逆境中坚韧、在传承中创新。“圣龙聚焦汽车产业的‘初心’会坚定不移地保持下去,依托成熟的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及客户基础,快速精准地推进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转型,抓住汽车产业竞争新时代的战略机遇。”罗力成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