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数智化时代5G技术与产业加速成熟

经济参考报
 2月23日至25日,202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上海召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产品创新与应用场景探索等受到广泛关注。

  相关官员和企业高管表示,数智化时代大幕全面开启,5G技术与产业正在加速走向成熟。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将成为5G应用的领先市场之一。

  5G网络建设投资超26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中国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中国网络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71.8万个,约占全球的70%;独立组网模式的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技术产业加速成熟,已上市5G手机218款,2000元以上中高端市场5G手机销量占比超过90%;5G行业模组实现小规模出货,已在工业网关、智慧家庭等领域投入使用。

  刘烈宏说,基础电信企业充分发挥网络建设主力军作用,克服疫情影响,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累计投资已超过2600亿元;积极推进5G行业应用的发展,联合各方在30个省份开展试点,实施项目覆盖能源、医疗、交通、教育等10余个行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规范营销服务,完善监测机制,保障用户的体验和权益。

  刘烈宏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推动5G网络的研发、建设和应用,一是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二是培育5G应用,加快复制推广;三是维护公平健康的环境,加强5G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

  数智化时代大幕全面开启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表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信息通信业也将面临新形势、新变化,一大表现是经济社会加速进入数智化时代。

  杨杰说,经过多年的孕育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在重大突破的关口,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数智化时代大幕全面开启。数智化是指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创造的新的增长方式,是在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为驱动的增长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信息技术、数据两大要素的新型增长模式。

  杨杰说,产业跨界融合催生新经济形态,预计到2025年,中国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0.4万亿元。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柯瑞文表示,2020年是中国5G商用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国5G规模商用仍实现快速发展,在创新引领、网络覆盖及用户规模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柯瑞文说,5G商用至今,在产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成效逐步显现。5G终端加速普及,5G专网服务逐步落地,5G助力城市治理成效显著。此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升级以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也成为促进新兴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引擎。

  柯瑞文表示,5G仍处在发展初期,全面满足客户期待并进一步孕育成熟还需产业各界共同努力。例如在网络方面,5G技术标准仍在演进当中,支持R16标准的设备还未成熟;在终端方面,还需加快支持SA升级和开通,SA模组产业化进程亟待加速;在应用方面,5G个人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产业互联网应用仍处于探索期;在自身运营方面,5G网络的运营成本呈增加趋势,对客户运营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由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主办、高通公司支持的“5G毫米波展区”精彩亮相。中国联通副总经理买彦州表示,中国联通正致力于开展冬奥场景毫米波试点试验,带动产业链加速发展。此次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高通公司等生态合作伙伴携手打造5G毫米波展区,展现了5G毫米波产业链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为加速中国5G毫米波部署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了解,5G毫米波旨在为消费者及行业用户带来全新体验及应用,并创造数字经济创新变革的巨大机遇。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5G市场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5G普及率正在持续快速增长,将成为5G应用的领先市场之一。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月,全球57个国家已有144个5G商用网络,5G连接数约2.35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5G连接数超过2亿。5G的迅速过渡,意味着中国的4G应用已经达到顶峰,未来几年4G应用将保持下降之势。

  报告指出,中国的5G增长得益于政策支持、运营商大力部署基础设施以及终端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报告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移动运营商将投资近2100亿美元用于网络建设,其中90%投向5G。

  报告说,中国有多家享誉国际的智能手机厂商,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将影响中国国内乃至全球的5G应用。(记者 张汉青)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