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疫后跨国药企 在华数字化医疗布局“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收官”。

  在全球新冠肺炎抗疫战中“唱主角”的医疗或医药企业也是此次进博会的绝对“主角”: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云集了大量全球疫情防控的最新顶尖成果,这些前沿产品、技术和服务既是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有力保障。

  在近年来我国医改新政频出,审评审批加速,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常态化的情势下,医药行业鼓励创新的方向愈发坚定,各大跨国药企在此次进博会上依旧突出了“创新”主题,扩大合作的签约频频,合作方式、内容也更加多元。

  新冠疫情正在从各方面重塑中国医疗行业市场格局。其中最大的改变之一来自于多重线上渠道的开拓和推进,数字化的趋势加速推进并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决策和长期布局规划。

  这也直接反映在此次进博会中:多家跨国药企和器械企业展出了数字化医疗、防疫展品,并签订多项数字化尝试的合作项目,不断构建出更丰富和完整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数字化发力

  11月6日,百时美施贵宝在进博会上进行了两场签约:和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创新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和京东健康“肝病创新云平台”签约。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博鳌乐城先行区成为当代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驱性“试验田”。

  通过与博鳌乐城的战略合作,百时美施贵宝表示有望让一批还没有在中国获批的产品和适应症加速引进。例如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双免疫疗法欧狄沃联合伊匹木单抗;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红细胞成熟剂Luspatercept,以及成人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最新口服药Ozanimod等创新药物。

  诺华也在此次进博会上与博鳌乐城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加速诺华的系列创新产品和方案进入博鳌先行区平台。诺华肿瘤(中国)总经理吉必成表示,“此前博鳌乐城管理局公布的首批可引进的抗肿瘤新药和罕见病药品中,诺华就有9种在中国尚未上市的药品被纳入。”

  阿斯利康也与海南省政府在数字化医疗创新领域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合作意向;与高瓴创投签署关于“互联网医院”的合作协议。据悉,进博会前两日来阿斯利康达成的签约交易额已接近90亿人民币。

  同时,阿斯利康宣布与国内顶尖医院展开更广泛合作。各方将在临床领域数字化应用、真实数据应用、诊疗一体化中心及精益管理实践等多方面探索更广泛的合作机会:阿斯利康将在个体化诊疗系统建设,多学科整合、早期临床研究平台建设等多方面为医院提供支持。

  新冠疫情大大催生了对线上医疗服务的需求,数字化医疗也成为各家签约的重点。辉瑞在进博会上宣布与阿里健康开启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打造规模化疫苗接种创新模式,形成完善的线上全链条、高质量的预防接种服务。

  器械数字化落地

  从医疗物资、耗材到病毒溯源、核酸试剂盒、CT到呼吸机等,医疗器械企业是此次抗疫的主力军。同时,数字化是医疗器械企业近年来的关键词之一。

  在“抗疫”大背景下,今年丹纳赫带着旗下多平台抗击新冠的整体解决方案首次亮相,设抗击新冠、智慧实验室、生命科学及思拓凡(Cytiva)等四大专区。赛沛展示了一套刚刚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使用授权的快速分子检测试剂盒。

  此次进博期间,医疗器械企业也加大了签约合作的范围。丹纳赫表示将与各级政府、医药行业同道、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平台经销商、医疗机构等多元伙伴达成近20项合作意向。

  西门子医疗在此次进博会上与西藏阜康医院就首次亮相进博会的5G方舱CT车载解决方案达成采购协议并完成现场签约。一同在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亮相的还有西门子医疗发热门诊解决方案。西门子医疗发热门诊解决方案依据最新中国发热门诊建设标准,通过流程布局、智能设备和数字运营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赛默飞世尔科技带着多款抗疫首发新品亮相进博会,在病毒样品提取、病毒核酸检测及病毒序列测定领域,赛默飞在进博会现场发布具备每天7000个新冠病毒样本检测能力的高通量、自动化COVID-19核酸检测平台;在新冠疫苗及治疗药物研发领域,展出助力病毒结构研究与疫苗研发的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质谱仪等产品。

  种种抗疫器械和解决方案,在后疫情时代满足了更多的防疫要求,客观上也加速了器械企业的数字化投入。

  政策东风

  11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助推“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全面落地。

  疫情时期,很多需要面对面的接触、沟通“被迫”转移到线上,强生、赛诺菲等大型企业均加大了这方面投入,包括加大对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关注,也是数字化投资和转型的一部分。

  麦肯锡认为,市场进入模式将成为医药公司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其关键挑战在于找到线下和线上活动的融合之道。在新常态下,企业应顺应需求端的长期变化趋势打通各服务渠道。从2012年到2016年,在线问诊量增长了49%,并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加速增长。预计2025年的年度在线问诊量(包括免费和收费)可能超过15亿次。

  疫情过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机会在线解决患者的医疗需求,并加强医疗教育和虚拟援助等服务。

  医药公司在打造全渠道客户解决方案时,需要首先评估一系列战略因素,包括数字化预算和最高效的投资领域等。大型医药公司目前都或多或少采取了数字化举措。由于疫情期间线上活动热度增加,促使某些企业将多达一半的销售预算投入到这一领域。某公司的总经理透露,当该公司把所有销售代表都转移到数字化平台后,“用两个月干了两年的事情”。数字化趋势的加速推进也在影响企业的长期规划。

  而国家医保局多次发文鼓励互联网医疗以及打通医保的措施,也促使药企思考如何更好地对接外部平台,切实做数字化转型。

  11月6日,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安思嘉(Asgar Rangoonwala)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我们会不断地加大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方面的投入,必须要充分利用好高科技提高这种沟通,包括对医务工作者和医护人员。”

  安思嘉表示,过去制药公司的传统方式是以线下为主,疫情带来的变化是线上活动的增加,“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讲也是非常方便的,他们可以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参与到医学教育活动中来。此外我们要通过线上活动来提高疾病管理的能力,进行创新,加强患者支持项目。这项目能够给患者提供线上的询诊、线上处方、线上护理知识、线上采购药物及送药上门服务。这些服务在消费品领域非常常见,但是对制药领域来讲还是全新的事物。”

  安思嘉同时提到互联网医院,“在3-5月份中国批准了多达250家的互联网医院,这一点也是让我们非常振奋的,这跟我们的策略是高度一致的。利用网上平台,建立一个完整的基础设施,这跟我们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今年9月跟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签署了一个战略备忘录,建立了互联网医院新模式。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合作互相学习,借此提高沟通能力、疾病管理能力及医学教育能力。”

  GSK副总裁中国处方药和疫苗总经理齐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也谈及数字化投入,“疫情后可以看到数字化进入医疗行业更快了,很多老百姓习惯去阿里、京东线上平台重复购药,现在很多大医院也开辟了自己的互联网医院,病人也慢慢习惯在线上跟医生进行远程诊疗。新冠疫情加速了病人、医生拥抱新技术的趋势。我们也会与更多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我们现在跟京东开展进一步的商业合作洽谈,与多个互联网医疗公司在进行不同角度的合作尝试。”

  赛诺菲普药全球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兼赛诺菲中国区总裁贺恩霆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公司原先的业务模式,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对赛诺菲来说,我们会进一步加大线上和线下多元化的接触,数字化创新也给赛诺菲提供了更多医学教育的机会,助力医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